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消融自我實踐禪悅人生,行菩薩道修自心淨土:探討佛法在生活、生命、生死的應用 課程報導12

許仁壽菩薩於安和分院開設的「禪悦人生──探討佛法在生活、生命、生死的運用」系列課程來到最後一堂,他開場再度提到聖嚴師父教法裡不斷提醒大家此生最重要的功課:「生命永遠不會結束,我們生生死死的目的就是往成佛之道努力,讓我們在人間修自心淨土行菩薩道。」同時引導菩薩同學們在人生最後一關能生死皆自在,可以遵循《觀無量壽經》裡的修行方法:掌握三心及三福業,積累往生善道的資糧。許仁壽菩薩勉勵大眾,多花點時間消化《佛法網要》、《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這幾本書籍,在行門上透過道場提供的法會,從拜懺破除修行的障礙到禪修覺照自身,實踐佛法,如此方能真正體認生命的實相。許仁壽菩薩下半年獲邀在桃園齋明別苑、高雄紫雲寺等分支道場開課宣講,誠如安和分院監院果旭法師所期許:「相信以各位的願力,許老師還會再來安和分院上課!」

玩味人生功課,真有意思

最後一堂課,監院果旭法師特來感謝許仁壽菩薩,並贈送一幅聖嚴師父的墨寶「真有意思」,果旭法師玩味的說,這四個字她很喜歡,因為「真有意思」!這四個字同時呼應到許仁壽菩薩十二堂課的內容,非常值得同學們反覆咀嚼思量,爬梳品味生命的意義為何。許仁壽菩薩再次強調,我們大部分的凡夫誓必會再被出生,若要再來娑婆,一定要先買一個保險──去中繼站西方極樂世界修行,才能確保來生的正報、依報(環境)比今生更好。對學佛的人而言,來生的好並不是吃喝玩樂而已,「如果投生的環境沒有佛法,生活所迫無法學佛,縱使吃喝玩樂,都是依報不好的地方。」

依阿彌陀佛本誓願力,行願發願

許仁壽菩薩引用善導大師把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分為五個根本願(即第11、12、17、18、19願),針對其中三願,他特別提出:「第11願『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意即只要到西方的眾生一定可以證得涅槃。第18願:『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念佛往生願,只要發願、至心信樂,一定可以往生。第19願:『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遶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發菩提心這樣的學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這間學校最喜歡的學生,發悲心是基本功課,加上如果已經在娑婆世界修諸功德,加上至心發願,那麼往生時阿彌陀佛就會和諸聖眾來接引你。」提綱挈領將四十八願濃縮成三願,許仁壽菩薩引出經典出處,更堅定大眾的信心。但他也再三強調,第19願發菩提心將蒙佛現前接引,與第18願自行往生佛國淨土,有很大差別。

累積往生淨土的資糧──掌握三心、修三福業

在《觀無量壽經》裡佛陀也提到,如何往生淨土有三種方法,一發菩提心,二念佛,三出家為沙門。許仁壽菩薩笑說,第三點在座菩薩此生可能沒辦法,不過我們倒是可以學習維摩詰居士。至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累積往生資糧?許仁壽菩薩提到應以《觀無量壽經》裡提到的三心、三福業為修行方法。

三心是指至誠懇切心、深心、發願迴向心。「至誠懇切心比較接近淨土法門的『信』。佛陀早就說明《阿彌陀經》是難信之法,我們身為凡夫,被很多觀念綁住的原因是先前所受的教育和訓練,無法讓我們信服。偏偏我們根本沒讀過幾本死後世界的書,沒看過但又不信經典,把色身用到最後一刻又丟下它不管,自己真的沒有善待這個色身。」許仁壽菩薩舉例日本江本勝博士所做的水的實驗,跟水說好話、壞話,它的結晶在顯微鏡底下呈現巨大的差異。除了用語言,也可以透過音樂、影像、貼文字標籤在上面,讓水的結晶有大不同。「我們人體,水就佔70%,你每天過得不快樂、自找麻煩、想的都是負面的,給自己輸入很多不好的訊息,試想身體可能會好嗎?」這幾年許仁壽菩薩也學習放下人眼的定見,試著以智慧眼發起至誠懇切心。

年過六十的三件大事

許仁壽菩薩進一步說明:「深心我個人解讀比較接近願心。我們發願要往生淨土,通身靠倒的願心,告訴自己非去不可。發願迴向心意指把修行的功德迴向給一切有情。把個人願心轉大願心,願大家同生極樂國。」《觀無量壽經》裡提到的三福業,皆是由淨化自身的身口意開始。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許仁壽菩薩提到《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一書中,師父提到的一句話,他深感受用:「在行門上立足五戒十善,修解脫道,行菩薩道,即能俱足往生資糧。」行五戒十善確保不墮惡道,投生三善道。要修解脫道則要以三十七道品為地圖,才能有智慧解脫煩惱。行菩薩道不脫六度。「過了六十歲後,現生好好做這三件大事,往生絕不會渺茫。」許仁壽菩薩依聖嚴師父的教法,信心十足的向大眾喊話。

解決「我」的問題,即能品嘗解脫味

不論是念佛、禪修,許仁壽菩薩認為這些都只是用來肯定、成長自我、進而消融自我的工具。「我們念佛求消災解厄、求生佛國淨土甚至莊嚴佛土、成熟眾生,這些全是『有相念佛』。因為凡夫執著有相。我們唯有解『我』的問題,才能體會無相念佛。否則我們一生假裝在無相中,但其實是有相念佛。」誠如聖嚴師父所說,佛法只有一味──解脫味。即消融自我,才能生智慧心、斷除煩惱。許仁壽菩薩最後也分享,自己如何透過聖嚴師父教導的禪修方法,運用在念佛上,練習在人生最後一堂功課,可以如願往生。「念佛和禪坐一樣,剛開始一定是散亂心,我們數到心安住在呼吸,對身體的執著放掉很多。接著到統一心的境界,可以感覺內外境統一。當我們最後一堂功課可以順著佛號走,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必可以往生淨土,中品或上品。如果可以念到自己的心和佛號融和在一起,接近無心境界,師父說保證上品上生,因為這樣的修行已到超凡入聖的境界。」

最後許仁壽菩薩叮囑大眾,閱讀師父的著作,同時在道場裡透過法會、課程薰習、擔任義工廣結善緣,才是有教有觀,解門行門雙軌並重,在成佛之道上增長智慧與智慧,努力修自心淨土,即是圓滿的禪悅人生。


攝影:韓菊妹 報導:施心媛

相關圖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