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講座報導】千手互助、千眼關懷課程第一堂~有你關懷 心好暖

千手互助、千眼關懷課程第一堂~有你關懷 心好暖

當我們開始學佛,必然可以得到佛法的利益,身心得到安頓而心存感恩,想要效法諸佛菩薩悲憫眾生的菩提心行,那麼,該如何做才是行佛所行呢?關懷就是我們的著力點,為此,安和分院籌辦了「千手互助、千眼關懷」的課程,並於2013年12月21日邀請長期跟隨聖嚴師父身邊學習的資深悅眾張光斗菩薩以及長年從事社區老人服務的立心慈善基金會督導林蘭因、社工林勝美菩薩前來經驗分享,期許每一位菩薩都能抱持著感恩、光明的心,堅持不退轉的悲心願力關懷家人、關心社會、關心環境,自詡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承擔起大關懷教育的推手,協助、慈憫所有的有情,學習觀音菩薩的本懷,慈悲、撫慰、涵容一切,菩提心不因身分、不因距離、不因四季更迭而改變,菩薩行永為世間帶來溫暖和希望!


談起這場「千手互助、千眼關懷」課程的源起,安和分院監院果旭法師神采奕奕充滿歡喜,他說,長年以來,法鼓山為接引大眾親近佛法,透過三大教育廣開方便之門,無論是大學院或大普化教育最終目的是希望菩薩們藉此投入大關懷教育,因此,決定將多年從事長者關懷所累積的經驗延伸擴大,並結合平日信眾的甘露及現任專職菩薩所成立的互助關懷網等相關資源,邀請福田班、佛學班、長青班以及現任義工菩薩一起來從事關懷工作,讓發心奉獻的菩薩們有個服務的平台。


果旭法師說,今日菩薩們能夠來此學佛都是有福報之人,但光上課不夠的,佛法著重解行並重,因此邀請大家一起來做關懷,從關懷自己開始,進而擴及周邊的人,幫助人、照顧人,故本次課程名為「千手互助、千眼關懷」,是期許人人都能當觀世音菩薩的分身,只要我們學習開始幫助別人,就是展現觀世音菩薩的精神,法師並以師父的開示「隨時服務他人,終身幸福;時時廣結善緣,處處逢源」勉勵現場三百多位聆聽課程的菩薩,希望大家一起來學習大關懷教育,發揮善的影響力。

聆聽課程緣起之後,緊接著安排聖嚴師父對大關懷教育內容及實踐方式的開示,讓菩薩們確實了解師父的悲願。師父說,人類從胎兒到死亡,每一個人每個時段都需要關懷,法鼓山所辦的活動只是希望扮演種子的功能,給一些觀念的調整,當一部分人的人生觀開始改變,必然對社會價值的判斷也不一樣,自然會對家庭、社會產生影響力,只要這些來參加活動的人對社會有貢獻,那麼法鼓山的關懷教育就完成了。除此,法鼓山也透過四安的推動,引導社會大眾安心、安身、安家、安業,並藉禮儀、生活、自然及心靈環保等觀念的建立,從心改變,才是徹底的環保工作,凡此種種皆是法鼓山具體實踐大關懷教育的一環。也就是說,無論是從何處下手,「心」才是我們最迫切的關懷重點,善念的啟發、善種的散播則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我們承繼的聖嚴師父的悲願,發心從事關懷工作之前,得先具備正確的觀念及方法,方能夠給予大眾真切實質的關懷,方能遇到挫折不起退心。為此,安和分院特別邀請了長年跟隨聖嚴師父四處弘法的張光斗菩薩來分享「法鼓山關懷的要領及關懷者應有的精神」。光斗菩薩以眷村成長經驗闡述鄰居間互相照顧、分享有無所開展出來的情誼,讓小小年紀的他備感溫馨,直至今日那份溫暖的關懷常存內心,無法忘懷,以至於從事點燈節目製作時,也本著關懷的角度希望為社會點燃人人心中本具的菩提心燈,不僅從此與師父結下美好的因緣,也從師父身邊學到真誠關懷的深意就是慈悲與智慧,就是感恩、光明與堅持。


光斗菩薩透過聖嚴師父與沈家禎菩薩之間的善因緣以及身患殘疾的婉坪菩薩面對生命所展現的光明等影片來分享人人都可以成為他人的點燈人,所謂替別人點一盞燈,會留下餘溫;送人一束花,手有餘香,即使是一點點微微的燈光,在照亮他人的同時也會照亮自己,也因此,光斗菩薩勉勵大家學習師父的行誼,常存感恩,隨緣盡份關懷眾生,給人希望。


有了光斗菩薩的經驗分享,我們建立了從事關懷工作的正知見,為了讓菩薩們進一步理解關懷的實務技巧,立心基金會督導林蘭因及社工林勝美兩位菩薩撥冗來到安和分院分享二十餘年來從事社會服務的種種,透過長年從事老人服務的角度介紹關懷技巧。蘭因菩薩分享,關懷必須具備善巧,得隨著對方的特性而調整,還要注意服務倫理,不管是身體照顧或心理照顧,每個環節都很重要,關心也不能只有一次或一天,而是需要持續、穩定地陪伴,那麼必定會在服務過程看到對方改變,自己也會獲益匪淺,視野會更開闊,助人的心量也會更深廣。

林勝美菩薩則分享關懷者與被關懷者的關係是友誼關係,兩者的高度是一樣,屬於朋友之間的互相關懷,也是一種平行而誠摯的關懷,即使一句話、一個表情都是關懷,但關懷一個人最重要的不是建議給對方物資就完成了,而是看到對方表現出自己,所以為對方設想很重要,唯有懂人,才能幫助人,唯有懂人的需要,才能取得彼此的信任感,因此,要做好關懷,得先由傾聽做起。


不過,傾聽並非光是聽而已,而是從中聽出對方的情況與需求,給予情緒性的支持或實質性的照顧或心靈支持,因此,林勝美菩薩說,傾聽要有互動性,要用對方熟悉的語言,才有親切感,並建立關係,讓對方接納信任,接著因著對方來採取助人行動,最後則是協助適應,身心安頓,因為我們不能為對方做所有的事,所以關懷必須具備廣度,體貼對方、善解對方,幫助對方成長和實現自我,這才是關懷最終的目的。


為了達成關懷目的,必須用對的方法做對的事,回應才會是正面的,林勝美菩薩這樣說。於是,課程中也安排了角色扮演,透過勝美菩薩的指導,讓大家了解語言及非語言的溝通技巧,要秉持同理心而非同情心展現真誠的關心,要讓對方感受到尊重,不要為了關心而關心,這樣才有機會提供服務,勝美菩薩說,從事二十多年的關懷工作,越做越歡喜,從中得到很大的力量。

由於課程豐富又感人,菩薩們踴躍地分享心得,尤其當光斗菩薩提及師父晚年帶病前往紐約弘法並探視沈家禎菩薩的回眸一望,似乎知道再度探望友人的機會不多時,聽得在場菩薩都哽咽了,對遠行的師父充滿感恩與懷念,發願直下承擔起師父的悲願,將師父對眾生的關懷帶回給親朋好友。其中,第一次參加安和分院活動的建綸菩薩自述從早上感動到結束,覺得自己要做的事情太多了,發願先從家裡人關懷起,進而關懷周遭及社會大眾。


互助關懷網發起人也是現任安和分院知客處專職惠敏菩薩則分享,成立互助關懷網是送給自己六十歲的禮物,自成立以來獲益良多,希望互助關懷網是一顆種子,透過這樣一個小小願能夠多關懷一些人,邀請大家一起來發揮個人力量,只要每個人多關懷一個或二個人,就可以影響很多人。


果旭法師則於課程尾聲給予菩薩們祝福,法師表示,法鼓山是一個終身學習的環境,大家在此可以相知相惜,互相關懷成長,只是,解門有其不足之處,故透過這樣一場關懷課程來了解關懷的方法,可避免錯誤,也藉此透過共學成就共好,就像師父說的「只要我們一個人提升了,周遭的人也會跟著提升。」確實如此,誠如師父所言,每個人小小的好,會成就社會大大的好,請菩薩帶著您的善心好願,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立場與關懷出發,心、行與觀世音菩薩的悲智相應,共同為社會點亮一盞盞幸福的心燈!


文.陳麗珠/圖.陳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