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心的力量》講座第二堂~提放自如 自在人生

《心的力量》講座第二堂~提放自如 自在人生


怎麼編制一張讓生命自在美好的人生資產負債表呢?法鼓山安和分院《心的力量》於2014年9月21日禮請曾任政大校長的鄭丁旺教授與菩薩們分享善用資產、減少負債、累積資糧的不二法門,那就是,秉持正向積極的人生觀,積極進取,謙虛待人,在追求自我成長之餘,還要學習自我消融,幫助他人,成就他人,當別人的貴人,將人生的價值最大化,增加精神層面的福慧資產,並在盡心盡力過後,不計較成敗得失,無論生命如何起落,都能安穩不動心,這就是提放自如,生命就會如同輕舟已過萬重山那般的從容自在!


安和分院《心的力量》第二堂講座正逢颱風天,主講人鄭丁旺教授偕同夫人無畏風雨一起蒞臨,還有二百多位菩薩前來護持,把握因緣、珍惜一期一會的心意令人感動。演講一開始,鄭丁旺教授先是分享了因參加菁英禪修營與聖嚴師父結下殊勝的法緣,隨即解釋了個人對於講座主題「提放自如 自在人生」的領會,鄭教授說,所謂「提放自如,自在人生」就是要提得起,放得下,自由自在,了無罣礙,雖然很難做到,但學佛者當有積極健康的觀念,清楚明白學佛並非消極無為,而是積極將生活過得有意義。而積極的人生觀,其前提就是具備提起的能力,若提不起,如何能放得下,只要學習不斷提起,放下就輕鬆多了,那是因為有更重要的事必須要提起,自然而然就會放下該放下的事情,如此,生命必然會趨向光明、積極。


鄭教授進一步解釋,佛教所謂的無常、空,是指變動,非恆久,因此,學佛的人應當將每天過得充實美好,才沒有白來人間一趟。至於怎麼做才能將人生過得好?無非是做好三件事情,其一做人,其二做事,其三做學問,前者重要性大於後者,尤其做學問只是基本功,目標是求名,而做事則是求利,做人在於求價值、value。「求名、求利不是壞事,若是正當獲得,都是實至名歸,但這些都是工具,生命最終目的是將人生價值最大化。」鄭教授如此勉勵大家。

那麼,怎麼將生命的價值最大化呢?鄭教授以人生三個階段一一解說,第一階段做事要積極進取,做人謙虛忍讓,這等同聖嚴師父所謂的自我肯定;第二階段得用智慧做事,以謙虛待人,這是自我成長。這二個階段謙虛是非常重要的學習,其目的在於廣結善緣,在此,鄭教授特別以曾國藩的家書--「天地間,唯謙謹是載福之道,驕則滿。滿則傾。」強調謙虛謹慎方是做人之道。到了第三階段,則要學習消融自我,成就他人,因為當一個人成就越高時,如果能學習自我消融,就無需背負名利,而可自由自在,並可進一步成就他人,幫助他人。


鄭教授以翹翹板理論來期勉大家,當一個人自己坐蹺蹺板時,不可能走到最高點,但是,如果有個人坐在蹺蹺板的對面壓住,那麼,就有機會爬上蹺蹺板的最高點,這說明了,貴人的重要性,而這個生命的貴人不限於家人,或許是同事、朋友....,因此,不管我們目前處在人生哪個階段,都要抱持熱愛生命,對生活充滿熱情,與人結善緣,那麼,在我們需要他人提攜之際,就會有貴人幫忙。


有了以上的觀念,鄭教授緊接著提出人生資產負債表的概念,他說,每個人都有二張人生的資產負債表,一是物質面,一是精神面,若想讓世俗的淨資產變多,最重要的是累積智慧資本,也就是受教育、培養專業,讓智慧增長,賺錢本事自然越來越高,扣除負債的淨資產也會越來越多,但是,一旦往生了,也會跟著消失;而精神的資產負債表則非如此,只要我們努力付出奉獻社會,扮演他人的貴人,其所增長的福慧等無形資產卻是跟著我們生生世世。


在此,鄭教授還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由於成長於艱苦的環境,無論是出國留學得貴人相助,抑或工作職場的同事協助,生命中總有許多貴人從旁提攜,為了感念生命有這樣美好的善緣,在多年的教書生涯中,也同樣把握因緣幫助學生,奉獻社會,甚至捐血助人直到年齡限制才停止,「能夠奉獻社會,就是累積精神財富,這才是值得追求的。」鄭教授這樣說。


演講最後,鄭教授以「養心莫如致一,當從容自在,出入於有無兩者之間」期許每個人對於生命成長過程當學習廣結善緣,把握善緣,珍惜善緣,就會無憾;只要積極努力了,成功或失敗都要從容自在,「有」或「沒有」都能安穩不動心,這就是提放自如,自在人生,抱持這樣的理念,就可以將人生經營得很快樂、幸福!

文.陳麗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