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改變的起點~梁皇寶懺》講座第一堂~禮《梁皇寶懺》 修彌勒法門

《梁皇寶懺與改變的起點》講座第一堂~禮《梁皇寶懺》 修彌勒法門

為了讓菩薩們禮懺時能夠如法行持,獲得法益,法鼓山安和分院於2016年春季再度禮請果慨法師前來講授《梁皇寶懺》,3月20日開課第一天雲集700多人聆聽這場殊勝講座,法師點出,《梁皇寶懺》是修持彌勒法門,藉由彌勒菩薩的本事因緣,勉勵大眾學習彌勒菩薩於利他中實現自利的菩薩道精神,在生活中實踐佛法,關懷他人,以佛法來利益「此時、此地、此人」,這就是提升人品、建設淨土。


聖嚴師父叮囑我們,修行必須解行並重,解與行如鳥之雙翼,不可偏廢,為此,安和分院所開設的經典講座,不僅廣邀菩薩們來聽經聞法、深入經藏,也鼓勵大眾藉此善好因緣學習將佛陀在經典中所闡述的慈悲智慧落實於生活中,今年再度禮請果慨法師所講授的《改變的起點~梁皇寶懺》同樣是一門解行並重的課程,持續受到大眾的踴躍護持,第一堂課湧進數百人,菩薩們求法若渴令人讚嘆。


配合這場講座,安和分院特別在報名部分做了新嘗試,首度採用QR Code報到,菩薩們只要線上報名,下載安和分院app查詢四眾編號,參加講座時,秀出四眾編號QR Code 掃描完成,即完成報到。只見當天絕大多數菩薩們手持智慧型手機,依序在報到櫃台前掃描QR Code,快速又環保,讓這場名為《改變的起點~梁皇寶懺》的講座,從報名開始就踏出改變的第一步。

課程一開始,果慨法師先是分享兩位菩薩歷經多年的學佛歷程,卻因佛法未能與生命結合,其中一位不再上山當義工,一位則因誦經數年,父親依舊長期臥病在床而對佛法起疑,透過兩個生命故事,法師提點大眾,無論是當義工或做大布施並不是學佛的「果」,而是藉「事」提升自己。


「聖嚴師父說,修學佛法的重點,實用第一、利他為先。」果慨法師以師父的開示勉勵大眾,佛法若未能跟生命結合,無法用在此時、此地、此人,這個法一點作用都沒有,期許人人在日常生活中練習佛法,學習一天之中有一分鐘,心是平衡、是無罣礙的,是往正向的,作為改變的起點,然後慢慢進步,將佛法的好運用在家裡,分享給他人,這就是提升人品、建設淨土,就是跟著師父的腳步前進。

接著,課程進入懺文介紹,果慨法師首先點出我們熟知的《梁皇寶懺》緣起並不真實,其目的在於起信,起信之後當好好修學佛法,故《大智度論》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信、解、行、證為修學佛法的四個階段,從信受佛法開始,進而了解佛法,力行佛法,進一步便能證悟佛陀所說的真理。藕益大師也說,真實的信願來自於聞經達禮,斷疑生信。果慨法師再次慈悲叮囑,正信與正行很重要,修學佛法必須將佛法與生命印證,在我們生命起變化。


果慨法師解釋,《梁皇寶懺》的真正名字其實是《慈悲道場懺法》,懺題的來由是「感彌勒如來之夢,題曰慈悲道場。」根據《慈悲道場懺法卷一》入懺文:「立此慈悲道場四字,乃因夢感,彌勒世尊,既慈隆即世,悲臻後劫,依事題名....」,故整部懺法與彌勒菩薩息息相關,《梁皇寶懺》是修彌勒法門。


彌勒是姓,譯為慈氏,名阿逸多,與佛陀出生同一時代,依據《楞嚴經》,彌勒菩薩說:「憶我往昔,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名利,好遊族姓。」,《法華經序品》文殊菩薩也說:「心常懷懈怠,貪著於名利,求名利無厭,多遊族姓家。」即使如此,釋迦摩尼佛選擇彌勒作接班人,予以授記,次當作佛,引起非議。在《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優波離問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其人今者雖復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佛說此人成佛無疑..」,在優婆離等人眼中,彌勒菩薩是煩惱未斷的凡夫。


對此,果慨法師引述太虛大師的話「用凡夫身修菩薩道,是最快的。」並以《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來說明,彌勒菩薩在因地修行時,曾是一位仙人,後聽聞慈心觀,非常歡喜,開始修慈心觀,當時是仙人的彌勒菩薩因久未進食,生命垂危,有兔王母子,為護法久住,投入火中,令肉已熟,供養仙人,兔王母子捨身護法的精神,對仙人影響甚大,遂說「寧當然身破眼目,不忍行殺食眾生,諸佛所說慈悲經,彼經中說行慈者,寧破骨髓出頭腦,不忍噉肉食眾生....」故發誓言,願我世世不起殺想,恆不啖肉,乃至成佛,制斷肉戒,此乃慈氏由來。


梁武帝也是素食者,並曾頒布詔文,禁止宗廟用肉食祭祀;又頒〈斷酒肉文〉詔文,還頒〈依諸經中行懺悔願文〉,令僧眾懺悔,此跟彌勒菩薩有相同點。「慈悲」這兩個字,對彌勒菩薩與梁武帝來講就是吃素,誠如古德所言,「食肉者斷慈悲種,喝酒者斷智慧種。」故整部《梁皇寶懺》的宗旨在於發菩提心,起慈悲心,行菩薩道,也就是彌勒法門。


對於懺文的邏輯結構,果慨法師則解釋,「首讚」,在於闡述十供養,其源自《法華經.法師品》,內容雖不盡相同,十供養中的香花燈燭果茶食珠寶衣,在於借事顯理,期勉大眾依理行事,如此,每天就會過得很充實,動力源源不絕,至於供水或供茶,是一樣的。供養完,接著「恭聞」,就是「入懺」,其與「出懺」邏輯結構相同,前者架構為讚佛功德、標明進度、拜懺心態、為何拜懺、請佛加持。「出懺」架構分別是讚佛功德、儀式已圓、功德回向,業障永消,囑累用功。

於此,果慨法師特別解釋,「入懺」與「出懺」文中的讚佛意涵目的是修口業,聖嚴師父說,眾生要墮惡道不容易,但口業很容易讓眾生墮惡道。我們經常有意無意傷害他人,讚佛就是要我們留意口業。至於「回向」是期勉我們學習《金剛經》中的「無住」,修學佛法得利益,要學習分享,自己好,也願眾生好。


有關懺文部分,果慨法師則將其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階段為前六品,於此將整個修學佛法重點點出,第一要件是「皈依三寶」,皈依之後,佛是我們的老師,法是我們的教材,僧是同學,但修學佛法最怕起疑,故第二是「斷疑」,三世因果是基礎正見;第三是「懺悔」,修學佛法如種田,得先去除污垢,才能翻田播種;第四「發菩提心」,好的田地,要下種子才能成果,種子就是菩提心;第五是「發願」,發了菩提心不知下手處,可透過發願確立方向;「發回向心」第六,指的是將佛法的好與他人分享,利益眾生。


第二階段為懺文卷三到卷六,是懺悔重點,包括顯果報、出地獄、解冤釋結。果慨法師提點,我們常以為懺文所描述的惡行,我們沒有做過,其實只要做過,都會留下痕跡,種子都留在心識,所以,彌補過錯最好的方式並非拜懺而已,而是想辦法充分發揮自己,亦即,師父講的利益眾生,若心心念念都是為他人好,受益最大的是自己。至於第三階段,為六道禮佛,第四階段,則為發願迴向、囑累。


課程最後,果慨法師期勉大眾,這個法門是脫苦生忉利,祈願龍華三會再相逢,彌勒佛前親授記,怎麼做才能相逢於龍華三會?就學習彌勒菩薩,發菩提心,發利益眾生的心!

文.陳麗珠/攝影.王御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