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遇見高僧.遇見自己〉第四堂/智者大師

〈遇見高僧.遇見自己〉第四堂/智者大師

東漢明帝永平10年(西元67年),佛法開始慢慢傳入中國。將經、律、論帶入中國的是鳩摩羅什,而將佛法在中國深化、扎根並且發揚光大,則是智顗。植基於《法華經》的實證體悟,智顗大師創立了中國第一個宗派「天台宗」,並將佛陀一生說法判為「五時八教」,這也是中國最重要的判教思想。緣此,果慨法師接續第三堂《法華經》的介紹,從智顗的時代背景、家族成員、修行體驗、早期生活、出家開悟、弘法入山、創天台宗,以及初探何謂五時八教,帶領我們循跡天台宗開山祖師續佛慧命的歷程,一起遇見高僧、遇見自己。


居安要思危,順逆境皆精進
有「東土小釋迦」、「智者大師」、「天台大師」、「法華之子」之稱的智顗(538-597),
出生於魏晉南北朝梁武帝時代,當時國家分裂、戰亂不斷,更發生兩次滅佛運動。儘管時局動盪,梁朝仍有長達48年的太平盛世,但也正因為耽於安逸,沒有危機感,終究導致外敵入侵而滅國。果慨法師藉此提出反思:面對苦難,三種不同根性的人,有三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種是邊受苦邊抱怨,一種是想要找出離苦得樂的方法,第三種是希望其他人不要跟自己一樣苦。聖嚴師父曾說:『信心和道心,是從艱苦乃至絕境中生起;安樂的生活,對初發心者而言,只有促使墮落。』果慨法師藉此提醒大眾居安要思危,切勿身處順境舒適圈而停滯腳步,更應在逆境中努力學習離苦得樂的方法。


智者大師的父親頗具才華且有理想,深受梁武帝之子器重,任職節散騎,專責提供皇帝諫言。他當時眼見國人過得逸樂卻無危機感,便思維著要將孩子培養成對國家有用的人。智者大師自幼便常隨著信佛的母親至寺院禮拜,也曾為有人預言死期將至的哥哥陳鉞說法《小止觀》。「命,是在自己手中,如果有修行,命是算不準的。」果慨法師說明算命會準是因為自己對號入座,鼓勵大眾精進修行才是究竟。

用願力取代業力,了知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智者大師的眼睛非常特別,擁有一雙帝王之相:雙瞳。據史料記載,倉頡、虞舜、顏回、項羽、王莽等都是雙瞳。《南山傳》記載,身銜官職的大戶人家喜獲麟兒,自然是要大肆慶祝一番。智者大師雙親於是備餐宴客,想要宰殺豬羊卻一直無法生火,此時剛好來了兩位出家人告訴父親:「你們家出了位高僧」,不信佛的父親自然加以否認。然而,這或可從擁有特別的雙瞳,以及七歲時聽聞《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一遍,便能記誦、朗朗上口,預見智者大師終究不凡的一生。


侯景之亂爆發時,梁武帝被活活餓死,他的第七個孩子孝元帝,相當重用智者大師的父親,此時平息了侯景之亂,但隨著西魏入侵而被抓賜死。父親對於自己無力馳救深表遺憾自責,動念想去孝元帝墓前求懺悔、誦經祝福,年僅十五歲的智者大師便說自己能誦經,父親便派其前往。智者大師來到長沙一間寺院,發願誓作沙門,荷負正法為己重任,更曾夢見長沙大佛授金色手摩頂三遍,但是雙親當然不允諾。智者大師便用木頭刻一尊佛像,每天對其禮拜誦經。有一次,在禮拜誦經時,進入如夢一般的境界,有高山、大海、寺院,大殿中竟供奉著自己刻的佛像,一位老僧對他說:「你應該來這裡,而且將老死於此。」隨著父母接連往生,智者大師便跟哥哥再度表明出家意志。哥哥告誡世間樂事都尚未體驗,出家難道不會後悔?智者大師反問:『什麼樣的人生,才算沒有遺憾?』哥哥表示想要完成父親未竟的遺願:復興家道,大師則說:『人生只是一場虛幻無常的夢境,我不要做個永遠沉迷夢境的人,我要做個清醒的人,了解我為何而來、從何而去。』十八歲時,大師來到江西果願寺,住持法緒法師教他十戒,導以律儀,在此住了兩年的大師,一有空就往藏經閣閱藏。我們常常會因為忙而沒有時間精進用功,便以「因緣不具足,就隨緣吧」視為理所當然。「佛七能帶到什麼程度,取決於我修行到什麼程度。」果慨法師以帶佛七的體驗提醒大家,要隨著業力浮浮一生?或用願力取代業力?持續沉迷夢境?或是了知為何而來、從何而去?值得我們深究。

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
智者大師隨著慧曠律師到湖南大賢山,並在此受大戒。大師在此持續精進用功,誦《法華經》、《無量義經》、《普賢觀經》等。隨著所學越來越多,更能體悟佛陀說了這麼多不同的法,都是為了接引不同根器的眾生。《無量義經》〈說法品第二〉:「善男子,自我道場菩提樹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種種說法,以方便力,四十餘年,未顯真實。」由此,智者大師確立佛陀說法「法華最為第一」。大賢山待了三年後,慧曠律師要智顗到光州大蘇山找慧思禪師。當時的慧思禪師毀譽參半,因為他認為佛陀的最高真理在於《法華經》,但當時所有人都說般若第一,甚至有些人認為慧思禪師是邪師。儘管當時戰亂,智者大師聽聞有法可請,便告訴慧曠律師:『輕於生,重於法,忽夕死,貴朝聞,涉險而去。』足見大師求法甚堅。


已證阿羅漢果並有三十二相之一肉髻相的慧思禪師,出家後專誦《法華經》,也隨著師父慧文禪師習禪。《佛祖統紀》卷六記載慧思禪師誦《法華經》開悟並證得法華三昧。慧思禪師表達歡迎智者大師之意,並告知:『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智者大師讀《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身心豁然,寂而入定。大師出定後極為開心,慧思禪師提醒智者大師證得的只是法華三昧的前方便:旋陀羅尼,也就是次第三觀,智者大師跟隨慧思禪師長達八年,最後一年慧思禪師辦大法會,讓智者大師陞座說法,並叮囑:『莫作最後斷種人』。果慨法師說聖嚴師父也常殷殷付囑弟子們:『法不要在我們身上斷掉。』以此時時耳提面命,應持續精進用功,以真精進是真供養。


慧思禪師要智者大師去金陵瓦官寺,智者大師獲得當地著名佛教僧侶如興皇法朗、長干慧辯等人的支持,說法日若與皇帝上朝撞期,連皇帝都同意罷朝,讓大官去聽智者大師講經,可見大師聲譽之高。智者大師住錫瓦官寺也長達八年,在此開講《大智度論》與次第禪門。隨著時間推衍,信眾漸多,大師卻深深感嘆徒眾轉多而得法轉少,毅然決然「謝遣徒眾,隱居天台,以期深入三昧,另法鏡圓明,淵源流長」。於是大師轉往江蘇天台山,在三門口遇見三人,其中一人告知未來大師會在此興廟,若蓋起來,國則清,需命名「國清寺」。大師一見天台山甚為驚訝,因為與他小時候的夢境一模一樣。第一晚聽見鐘不鳴自響,便問一生都居住在天台山的定光法師為何鐘響?定光法師告訴智者大師:『你本就要來到這個地方』。智者大師在天台山一住八年,曾登佛龍山華頂峰修苦行,遇到魔境:「大風拔木,雷震動山,諸魔鬼魅,一十俱現….,師安心空寂,諸魔自退….,魔復作父母師僧之形…..,師深念實相,體達本空,一心寂靜…..,強軟二緣所不能動,至此雲開見日,萬境洞明,妙慧深禪,法樂内充。」果慨法師進一步說明,你能承擔一百元的境,一千元的境不會跑出來;現在遇到的境,一定是自己可以承擔負荷的,而且境界是幫助自己修行的逆增上緣,要對三寶有信心,在修行更深入。

佛陀說法契機契理,五時八教度化眾生
五十歲時,智者大師應陳朝皇帝下了四道詔書而下山說法,依據《法華經》解釋闡述而說了《法華文句》,由章安灌頂紀錄,與《法華玄義》、《摩訶止觀》,共成天台三大部。智者大師五十四歲時,晉王楊廣敦請至揚州,於總管金城殿設千僧會,敬屈授菩薩戒,並給楊廣的法號為總持。日後天台山國清寺便是楊廣下興建,「智者大師」封號也是由楊廣所賜。


智者大師一生造寺多達三十六所,親手度僧一萬四千多人,傳法弟子三十二人,因其得法者更是不計其數。五十六歲時講《法華玄義》、《摩訶止觀》,更創立了中國第一個宗派:天台宗,日後的宗派多是依循智者大師的方式而創立。總歸而言,智者大師對於中國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判教與禪觀。判教就是解,禪觀就是行。大師以《法華經》為根基,將佛陀一生說法判為五時八教。從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等五時,說明佛陀為不同根器的眾生,分別說各自相應的法。比方華嚴時是佛陀為進入聖位的聲聞眾說法,發現如智慧第一的舍利佛也如聾如啞,於是,佛陀開始講阿含,談六根對六塵的五蘊身心世界。大家開始有所理解之後,佛陀才開始講方等諸經,如《維摩經》、《勝鬘經》等,引導聲聞眾開始學習大乘法,使其生起恥小慕大之心,迴小向大。之後,佛陀又講般若,說明一切法畢竟空。果慨法師說明阿含、方等、般若等三時,都屬於佛的隨他意,華嚴與法華涅槃時,則是隨自意說;華嚴是為聖者所說,法華則是為凡夫所說,說明一切眾生皆有成佛的必然性。


八教,分為化儀四教與化法四教。秘密、不定、頓、漸,是化儀四教,如佛陀所開的藥方;藏、通、別、圓等化法四教,一如藥材。果慨法師說明藏通別圓四法是同時並用的,知道哪裡病重,用什麼藥。比如為病重說藏教,為病輕說通教,前提是要先有病識感。法師進一步強調,修行一定是漸,頓悟一定是頓,鼓勵大家腳踏實地努力當下。


五月六日週日下午兩點,歡迎至安和分院或中山精舍,親聆聞法,果慨法師將帶領我們認識五時八教,以對佛陀一生說法有更清楚的理解。

文.王琇玲/攝影.陳亞力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