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佛教徒生死觀》圓滿~因緣有要努力 自性空不執著

《佛教徒生死觀》圓滿~因緣有要努力 自性空不執著

安和分院《佛教徒生死觀》課程於2014年4月26日正式圓滿,法鼓山三學院監院果慨法師再度以聖嚴師父的教誨-「因緣有,要努力,自性空,不執著」十二字箴言殷殷期勉,希望大家要善觀因緣,明瞭人生就是來受報還願的;要珍惜因緣,利用難得人身及難得聽聞的正法,好好精進努力;還要創造因緣,隨時隨地締造給人幸福快樂的機緣,如此,心安住三寶,安住在利益眾生的菩提願心之上,精進修福修慧,即能降伏妄心,智慧現前,進而能體悟般若空慧的妙理,而能離一切相,度一切眾。倘若,生前對「空」或「無住」的義理有如法的觀照與學習,並能時時心懷度眾的悲願心,臨終必是寧靜安詳自在,是為償多劫願,而浩蕩赴前程!


法鼓山安和分院於今年3月禮請三學院監院果慨法師開設《佛教徒生死觀》,希望透過佛法的觀點讓每個人對生死大事有正確的知見,原本預計七堂課即告圓滿,但為滿菩薩們的願,法師慈悲增開第八堂回答大家的提問,同時也提供自己備課的書單,希望課程圓滿後,菩薩們若在生活中遇到相關問題,可以從中找到解答。

在答覆菩薩們的提問之前,果慨法師再度以總複習的方式將七堂課的精華濃縮講解,法師說,生命一旦進入臨終階段,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得仰賴他人協助,只有少數人可以自主,為了讓自己也成為其中的一份子,我們應該趁著活著累積善終的資糧,這樣才可以幫助自己寧靜往生,也才有力量協助他人平安走過臨終過程,而《金剛經》就是一部幫助我們理解生命應該展現其價值、日子應該怎麼過、人生才能無悔的重要經典。

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果慨法師解釋,《金剛經》的立宗是發菩提心,所謂菩提心就是希望眾生離苦得樂的心。眾生之所以無法離苦、離煩惱的原因就是妄心未能調伏,以致輪迴不已,故經文一開始主要闡述怎麼降伏妄心、怎麼安住真心,其方法就是發菩堤心,只要心心念念都是成就利益眾生,即可降伏妄心,並且成就眾生之後還要具備「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的胸懷,這就是無住,如此,漸次修行,必然能體會無住生心的妙益無窮。

當我們知道以菩提願心來利益眾生,藉此降伏妄心的道理後,如何「以行踐願」?果慨法師解釋,佛在《金剛經》教導我們的方法就是以無相布施來利益眾生,也就是「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故無論是財施、法施及無畏施,目的在於饒益眾生,讓眾生幸福快樂,在奉獻利他之中展現生命的價值,也練習自己的捨心。那麼,該到那裡尋找布施的因緣呢?法師說,布施的良緣離我們不遠,家裡就有,從利益家人開始,慢慢跨出去,這樣的修行才是最為穩當的,只要我們願意隨手、隨時、隨處讓眾生得利,世界必定有所改變。簡單來說,就是依循著聖嚴師父的十二字箴言--「因緣有,要努力;自性空,不執著」作為行菩薩道的指南,即是與《金剛經》所說的無住相應。



臨終一關是上生下墮的關鍵

經過法師的講解之後,菩薩們已然理解,我們當把握難得的人身、珍惜聽聞正法的善因緣,以發菩提心來降伏妄心,以無住布施來利益眾生。至於當生命邁入臨終階段又當如何面對,協助自己或家人親友善終呢?果慨法師再度說明,決定往生的力量有四,包括隨願、隨習、隨念、隨重,聖嚴師父則勸勉我們要隨願往生,省庵大師也叮囑我們,「一個人不發願,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縱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在在鼓勵菩薩們要發願往生淨土,而且願要時時發,每天發。法師並以分享自己的修行方法,勉勵大家每日晚上臨睡前要發願,並為自己做一堂佛事,養成習慣,無常大鬼來時才不會帶著遺憾離開。

另外,果慨法師也提醒,臨終處理原則可依照印光大師的「臨終三要」及聖嚴師父的「唯有生者安、亡者才會安」作為佛事參考。為了讓菩薩們明白臨終處理得當與否影響甚劇,法師引述印光大師對於臨終處理好壞得失的開示,作為提點。印光大師說,「臨終一關,最為要緊。世有愚人,於父母眷屬臨終時,輒為悲痛哭泣,洗身換衣。只圖世人好看,不計貽害亡人。」又說,「不念佛者,且置勿論。即志切往生,臨終遇此眷屬,多皆破壞正念,仍留此界。」

除此,印光大師也說明助念的力量,云「臨終助念,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牽後推、左右扶掖之力,便可登峰造極。」再者,「臨終正念昭彰,被魔眷愛情、搬動等破壞者,譬如勇士上山,自力充足。而親友知識,各以己物,令其擔負。擔負過多,力竭身疲,望崖而退。」若有前述種種情況,印光大師說,「此之得失,雖由他起,實屬自己往昔劫中,成全、破壞人之善惡業力所致。」說明全是自己往昔所做所為,因此,勉勵大家「凡修淨業者,當成全人之正念,及預為眷屬,示其利害。俾各知所重在神識得所,不在世情場面好看,庶可無虞矣。」

果慨法師強調,臨終那一刻能否過關,得把握活著時候進行訓練,面對境界處理方式老是心隨境轉,臨終那一刻自然無法自主,得仰賴助念,讓自己脫離種種境。因此,當我們面對境界,應當學習無住,凡夫眾生或許還無法達到無住的境界,應先將心安住三寶,即使臨終見到種種境界,心才不會被境界牽動,而是繼續將心安在三寶上,如是方為穩當。

善終 從平日功課下手

講解完七堂課的精華之後,緊接著果慨法師答覆菩薩們的提問,包括如何將《金剛經》的義理落實於日常生活?對此,果慨法師表示,《金剛經》的重點在發菩提心、利益眾生,且必須抱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態度來成就眾生,故此觀念與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並不違背,因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去留學,而非移民,目的是讓自己有更好的學習,學成之後因不忍眾生受苦,從空入假還入娑婆,行菩薩道。

至於如何讓自己善終?果慨法師則分享,想要達到心目中理想的臨終狀態,要從平日下手,最好是每天都當成生命最後一天,每晚上做佛事,並問問自己有無遺憾。平日裡則需要一經、一懺、一咒或佛號作為安定身心的功課,還要廣行布施,結善緣,尤其是單身獨居,更應時常與人結善緣,對臨終佛事必將有所助益。不過,如果臨終者見到自己會起瞋心,建議不要前往現場助念,可以改採其他方式,例如在法會時寫牌位,祈願雙方解冤釋結。


除此,對於無宗教信仰或不同宗教的亡者,適合用佛法的方式嗎?這是許多菩薩們關心的問題。果慨法師解釋,對於不同宗教或無宗教信仰者的亡者,應該提起對方的善念。倘若亡者遺囑或習慣有誤,又該如何處理?法師則建議,不要貿然更動,最好的方式是讓亡者在生前即勸導改變調整,重點原則是不能殺生,至於採用哪一種方式可以協商,只要和諧即可。


答覆完菩薩們的各項提問之後,《佛教徒生死觀》正式圓滿,果慨法師慈悲叮囑,欲平安跨過臨終所面臨的種種境界,從現在起,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狀況,要練習無住,若無法做到無住,那麼當學習先將「心」安住在三寶,自然不易為外境所牽動,這就是定,定能生慧,有了慧,就能通達一切,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就是這個道理。



悲智雙運 行願彌堅


同時,果慨法師也以大悲懺法中的發願文「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殘.....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殷殷勸勉,倘若我們心心念念都是利益眾生,時時心懷希望眾生離苦得樂的菩提心,即使墮到畜生道,也是因為願力而去,是為救度眾生而去,不會感到害怕。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時時刻刻發菩提心,利他心切、行願彌堅,往生哪一道都不會成為問題。


在法師的祝福及叮嚀之中,法鼓山安和分院《佛教徒生死觀》正式圓滿,感謝法師的慈悲教導及分享,也謝謝菩薩們護持,對於內外護義工菩薩布施時間體力讓課程得以順利進行更是由衷感恩,希望大家透過這堂殊勝的課程,歡喜看生死,並能愛念眾生、憫念眾生而常行饒益眾生之事,拔苦予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