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法華經與改變的力量》第五堂~如果,我的生命是一座山〈常不輕菩薩品〉

《法華經與改變的力量》第五堂~如果,我的生命是一座山〈常不輕菩薩品〉


「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這是《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最為人熟知的經文,也是安和分院《法華經與改變的力量》講座第五堂的授課重點,藉此,果慨法師期許大眾,以常不輕菩薩的行誼為典範,學習時時給人希望與信心,在生活中處處包容、修忍辱,同時,莫忘在學佛過程中,適時接引他人學佛,為眾生化一個得度的善因好緣。


在〈常不輕菩薩品〉中,果慨法師以長行的前品罪福、今品果報及信毀果報等三大部分解說經文內容。首先,「前品罪福」主要闡述惡口謾罵受持、讀誦、解說、書寫這部《法華經》者有大罪報,而受持、讀誦《法華經》者則是得到六根清淨的功德。如經文所云:「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摩訶薩:汝今當知!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法華經者,若有惡口罵詈誹謗,獲大罪報,如前所說。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說,眼耳鼻舌身意清淨。」


至於「今品果報」部分則說明了常不輕菩薩名稱的由來等等,依據經文,在威音王如來正法滅後,像法時期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果慨法師特別指出,常不輕菩薩對於所見者均禮拜讚嘆,其所行就是普賢十大願行中的「禮敬諸佛」及「稱讚如來」。


不過,由於常不輕菩薩「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以至於「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而與我等授記,當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儘管遭如此對待,常不輕菩薩「如此經歷多年,常被罵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說是語時,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對此,果慨法師解釋,常不輕菩薩即使遭受苛責、仗打,始終本著眾生皆可成佛的態度,心不生瞋恚,就是證得《金剛經》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對於眾生,常不輕菩薩著重的並非現象,而是本地風光,將人人皆可成佛的訊息傳達給大眾。也就是,看到眾生的「本」,而不是「迹」。


由於常不輕菩薩的修行,欲臨終時,「於虛空中,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華經二十千萬億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眼根清淨,耳鼻舌身意根清淨。得是六根清淨已,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廣為人說是法華經。」也因為如此,以前輕賤常不輕菩薩的四眾,後來都信伏隨從了。

不僅如此,根據經文,佛也告訴大勢至菩薩:「得大勢!彼時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瞋恚意,輕賤我故,二百億劫常不值佛、不聞法、不見僧,千劫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畢是罪已,復遇常不輕菩薩,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慨法師說明,即使當初輕賤常不輕菩薩的四眾受地獄罪報,但受完罪報後,仍然遇到常不輕菩薩教化,令他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無上正等正覺。於此再度顯示《法華經》的廣大利益。


正因為《法華經》的利益不可思議,佛陀在本品經末段勸勉大眾:「當知是法華經,大饒益諸菩薩摩訶薩,能令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常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是經。」對於未值佛世的我們,有因緣聽此大乘經典,著實是令人歡喜,更能珍惜此生學佛的大好因緣。


課程尾聲,果慨法師勸勉大眾,聆聽了〈常不輕菩薩品〉之後,每個人應該學習常不輕菩薩的行誼,常常給人希望與信心,處處包容,遇到障礙煩惱以修忍辱自許。因為,能忍就是精進,就是智慧,就是禪定,《佛遺教經》也說:「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


同時,我們當深信佛法對大眾的利益廣大無邊,而能適時善巧地「化緣」,為身邊的人「化一個得度的善因緣」,「化一個親近三寶地的好因緣」,這才是修行的重點。果慨法師殷殷勸勉我們。


經過五堂課薰習,果慨法師從《法華經》的梗概直到〈常不輕菩薩品〉一一詳實說明,期間並介紹了法華三昧懺儀,並引導菩薩們定課中加入五悔儀,期以透過誦經、禮懺讓自己的身心更加安定。除此,也透過各項的功課希望人人提高覺照力,更不忘勉勵大眾在生活中學習包容、學習微笑,目的無他,就是願每個人把握這樣一期一會的殊勝因緣,讓佛法融入生活,成為生命的底蘊,最後能出離生死,解脫自在,亦能發菩提心,奉獻利他。

文.陳麗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