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10209福田班第四堂---萬行菩薩在人間~萬行,只有做與不做,沒有高下之分

萬行,只有做與不做,沒有高下之分 福田班第四堂---萬行菩薩在人間

週六清晨,台北街頭飄著細雨,溫度驟降,八點半不到,安和分院大殿早已坐滿陸續報到的菩薩們。課程開始前,主持人分享參與水陸法會的心得:「在山上看到許多義工菩薩發心服務便由衷讚歎,沒想到接連二位義工菩薩不約而同地回應:『我才要謝謝你們,如果沒有你們參與共修,我就沒有服務的機會。』」這正是聖嚴師父教導:「我們是發了菩薩心的菩薩行者,貢獻的是以菩薩的心態,來做我們現在能做的福德事。」藉由水陸法會義工菩薩的感恩回應,為福田班第四次課程“萬行菩薩在人間”,做了最佳示範開場。


隨著願力走,而非隨著感覺走
一開始,大家分享上一堂的作業,有關於四種環保與心五四的實踐。第一組菩薩分享參觀齋明寺,十分認同雨水回收等環保設計;第十三組菩薩則分享在公司負責帶人,有時覺得沮喪,無法達到大家的期待,便以四它化解。第二十三組菩薩分享觀賞電影「看見台灣」後,覺得看見寶島備受摧殘很慚愧,體認自己過去在用後代子孫的資源而不自知,所以現在出門帶購物袋、水杯,節約用水用電,改變消費行為,為保護環境盡一己之力。三十組菩薩分享自己學佛後,能以慈悲心看待以往覺得看不順眼的朋友行徑,更身體力行陪伴友人到天南寺、農禪寺走走,希望朋友也能藉由學習佛法更快樂。班導師常嘉法師聽聞菩薩們的分享,也分享自己觀賞「看見台灣」時,看到許多自己不曾見過的漂亮風景,聽到吳念真導演的旁白:「假如你沒有看過這個地方,表示你站得不夠高。」立刻升起慚愧心,「我們不是在用後代子孫的資源,而是在用現在的資源。」常嘉法師說明師父真知灼見,早已提倡四種環保;自然環境的破壞,正是因為我們沒有做好心靈環保。從心靈環保為出發,在生活上一點一滴地去落實,小小的好一定能夠成就大大的好。「喚醒更多人重視我們的自然環境資糧,也很感恩各位在這麼冷的天氣前來上課,我也才有當導師的機會,讓我們成為社會上一股良善的力量,一起努力。」藉由作業分享環保實踐,班導師的祝福暖暖上心頭。


第一堂課由常惠法師介紹“法鼓山的共識”前,法師問大家:「這種天氣,你們為什麼要出來上課?有沒有拿到結業證書能怎樣?」 菩薩們回答:「來找快樂」,法師再問:「外面有很多快樂啊…」,此時有菩薩回答:「外面的快樂是空的」,全場一聽大笑,常惠法師說空是最高境界,儘管知道如此,更要增加自己的宗教情操,參與法會時要隨文入觀,檢核自己有無做到,沒做到要懺悔改進。同樣道理,來上課也是一樣,看看自己有沒有做到課堂所學。「如果常在外面買咖啡,自己帶環保杯;若沒帶杯子,又想喝咖啡,此、這時買不買?」法師一問,只見大家偏頭思索,「想喝,但因沒帶杯子不買,才是做環保;我們要隨著願力走,而非隨著感覺走!」


建設外在淨土,也要建設內在淨土
常惠法師接著說明1989年法鼓山成立,師父便提出法鼓山的共識。「如果每一位發心做義工的菩薩,都用自己的方式,這個團體會變成怎樣?如果一個軍隊沒有策略、指揮官,就會像一盤散沙。」聖嚴師父建立法鼓山的共識,意義就在於讓更多人分享佛法,使得法鼓山的發展方向一致,讓團體力量凝聚,團體安定穩固。提升人的品質是因,從自己開始做起,與別人分享,他人要不要去做是他的事,就算別人不做也無須起煩惱;建設人間淨土是果,把家裡打掃乾淨,算不算一種淨土?這是外在環境的淨土,還有一種是屬於心裡面的淨土,常惠法師問:「過去一個月沒有生氣的人請舉手」,全場面面相覷,無人舉手。「過去一週沒有生氣的請舉手」,現場沒有一雙手高舉,大家竊竊私語、暗自驚訝,法師再問:「昨天沒有生氣的請舉手」,舉手的多了,大家彷彿鬆了口氣,卻也發現自己竟常生氣卻不自覺。「如果發現自己生氣,要先覺察自己在生氣,再收攝身口意。」法師說要知道自己處於情緒的狀態,要求自己閉上嘴巴,先不要講話,先不要做任何事情、任何決定,跟自己達成某一程度的共識。因為任何情緒語言、計較比較心態,都不會處在淨土之中。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適當的苦會讓自己有出離的動機,太虛大師曾說:「人成即佛成」,身為人,就腳踏實地做一個人。


“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可從課堂教育或生活教育著手,更可藉由五戒十善、四種環保、心五四、心六倫以及四眾佛子共勉語,使得社會安定、人格健全、身心安定、廣結善緣,現世得利益,後世得安樂,嚴土熟生,利己也利人。“推動世界淨化,回歸佛陀本懷”,佛是人格圓滿者,也就是慈悲與智慧兼具;我們應學習佛的智慧與慈悲,以慈悲關懷人(利人助眾生),以智慧處理事(利己除煩惱)。悲智雙運,如同鳥的雙翼,少一個都無法飛翔;如果世間聰明用錯地方,沒有慈悲心,做的事損人不利己;如果只有慈悲沒有智慧,更是一種爛慈悲。常惠法師說明,世界淨化的步驟,其實是從自己開始做起,自己有所調整改變,親友有所感,才有可能接引他們。「希望世界好一點,用罵的沒有用,可以抱怨的太多了,應該先問問自己可以怎麼做。」這也正是“奉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眾”的意義。「奉獻有點像佈施,是一種給的觀念,是不求回報、無私的態度。」佈施智慧、時間或財物,多到不要讓你心痛,少到不要覺得吝嗇,隨份隨力,盡己所能。生命的意義,在不斷地學習和奉獻之中,成就他人也成長自己!


捷運、公司、家裡...,處處都是道場
法鼓山的目的與任務,是以教育達成關懷的目的,以關懷達成教育的任務。關懷的時候要運用法鼓山的理念跟精神,比如朋友生病入院,去探望他,鼓勵他聽醫生的話,若一再表達「你一定會好」,對於病人而言似乎沒有多大安慰的作用。常惠法師建議分享佛法精神告訴朋友:「身體本來就會生病,從古到今沒有人不生病;要接受生病這個事實,不接受就是處在對抗狀態,會消耗自己的能量,把病交給醫生,把心交給菩薩。」而法鼓山具體的做法,就是全面教育的實踐。大學院培養出來做大普化,進而做到大關懷。「只要我們學到任何一句話,可運用在生活的各個層面,不僅是法鼓山的團體可用,只要我們學到任何一句話,可運用在生活的各個層面。在道場與生活不要切割,若在道場慈眉善目,回到家也要發願慈眉善目。」聽聞常惠法開示,菩薩們都微笑以對,法師更以聖嚴師父的叮囑勉勵大家:「『因應嶄新世紀,以教育和關懷提昇人品,以慈悲和智慧實現人間淨土。』我們沒有領薪水,來到這裡共同發心,學習如何有共識,家人朋友因為你而越來越美好,這才是在建設人間淨土。」


念頭改變,世界跟著改變
常弘法師則接著分享法鼓山的禪修教學。一開始,法師便說明禪修是在日常生活中,而非只在蒲團上。法師分享一則武士靜坐時蒼蠅來襲的影片Change your thought and you can change the world. 一開始,武士拿刀砍蒼蠅,一變二、二變,四,越便越多,心也越來越煩躁;後來武士將蒼蠅視為櫻花,心就慢慢靜下來,一如心淨則國土淨。常弘法師進一步說明蒼蠅如同妄念,越理越多;禪修就是不管妄念,回到方法。禪修的功能,能讓心安住當下,平息妄念,念頭的改變,世界就跟著改變。

「法鼓山的禪法有三個特色,一是生活普及,二是安全實用,三是層次化教學。是師父經過30年的研究與實修,重新整合創新而成。」常弘法師說明禪修練習就是從調身、調息進而調心。禪修早已被證實可促進身體健康,提高專注力,改善生活品質,忙而不亂,效率提升,開發智慧。「學習禪修必須掌握兩大要領:放鬆與專注。」放鬆身體和心情,去感覺它、注意它、覺受它;專注則是把心拉回當下,清楚自己的感覺。法師接著介紹了七支坐法,有的菩薩輕呼「原來可以有這麼多種方法啊」, 還有動禪,法師說一天當中,動的時間比較多,動禪相對顯得重要。「鼓勵大家依循禪修地圖,解行並重。從初級禪訓班開始,到禪一、禪二…禪七、默照、話頭,讓自己跟自己好好相處,進而體悟更高層次的定慧。」常弘法師分享如果要成佛,一定要修行;如果要修行,一定要禪修。聖嚴師父曾說:「如果離開了禪的修證,一切的經教只是普通的學問,佛法固然多從義理的解門而入,但更注要的卻是修行與證悟的經驗。」


做好心六倫,好願就會實現
心六倫是由古五倫: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因應時代趨勢轉換而來。由張奇明菩薩介紹心六倫,「根據統計, 中國人平均一輩子換七個工作,換工作,問題就解決了?煩惱就消失了嗎?」菩薩們一一回應沒有,奇明菩薩分享自己當義工的心得:「做義工的好處,就是知道自己有煩惱不能帶回家,就算心情不好也會假裝一下,裝久了就變成真的了。」大家聽聞哄堂大笑,也同時明白處處皆道場的道理,人人皆是菩薩,尤其對自己不好的人,更是督促自己更精進努力的逆行菩薩。


心六倫的核心價值是從自心做起,各族群各盡其責,各守其份,彼比尊重,互相關心。家庭倫理是社會基石,彼此“要關心不要擔心”;校園倫理中,老師、學生各盡其責,相互敬愛;職場倫理中,把員工當作自己的家人對待;生活倫理中,著重“處理別人的抱怨,不是抱怨別人”,自然倫理則是尊重自然生態,做好環保不浪費。《心六倫》加上《心五四》等於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師父說:「做好心六倫,好願就會實現。」


發心學佛者,即名為菩薩
「菩薩行,原本是師父寫給僧團的一封家書,勉勵我們精進修行。」班導師常嘉法師介紹佛曲《菩薩行》的由來。法師更分享佛陀前幾世身為一隻鳥,為了拯救森林大火而不斷來回海邊沾溼翅膀滅火的故事,說明學佛就是要學佛的慈悲與智慧。接著法師問大家相信自己會成佛嗎?「繼程法師在僧團結夏時說:『不相信自己會成佛,那你在拜什麼?』」《華嚴經.入法界品》記載: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行是以利他為對象,所以今年水陸法會開始推出雲端牌位:慈及自己 慈及眷親、慈及中人、慈及怨憎、慈及十方法界。常嘉法師進一步說明利他的方法:「任何因緣下,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捨能捨,從小處易處做起,用六度為方法,以萬行為著力,發願是從自己做起,非發願改變別人。」


“如何成佛道,菩提心為先”,師父開宗明義便說明了發菩提心的重要性,接著闡明“何謂菩提心,利他為第一”。常嘉法師說菩薩行要福慧雙修,修福不修慧,大象戴纓絡;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以佈施、持戒、忍辱來修福,稱為福勝行;以精進、智慧、禪定來修慧,就是慧勝行。常嘉法師更以師父在「佛教徒的命運」的開示送給諸位菩薩:『根據經典上說,大約從數百年到一千年的時間裡,與我們有親密關係的通常都是相同的一小群人;就是這一群人在相繼的每一生中不斷地轉換著角色。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與我們互動的人群會逐漸增多、變大。家人、親戚、朋友,我們持續建立了無數的關係,以至於今生遇見的人,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因為前生業緣的關係。』


一天的課程接近尾聲,常嘉法師鼓勵菩薩要相信自己現在或未來會成佛:「上福田班就是修福又修慧。」法師期許菩薩們以四眾佛子共勉語相與精進,或是背誦師父法語,運用在生活中,日積月累之後,會有滴水穿石、聚沙成塔的效果。「學菩薩精神,行菩薩道,以佛法幫助他人,也希望更多人能成為以佛法精神自利利他的菩薩行者。」

文.王琇玲/圖.陳立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