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體悟《心經》空性智慧,斷除惑業苦輪迴,解脫煩惱得自在:探討佛法在生活、生命、生死的應用 課程報導6

許多佛教徒的早、晚課都會背誦260字的《心經》,因為它是流傳最廣的佛經,更是一部教我們離苦的經典。許仁壽菩薩幽默的說:「這部經是佛陀說給我們聽的,但我們每天都在背給佛陀聽。念了這麼多《心經》,煩惱到底有沒有少一點?這部經真的那麼好用嗎?」許仁壽菩薩認為《心經》的核心—空性,是學佛的轉折,若我們能對空性有更多的理解、運用、觀照,比較容易從肉眼轉換慧眼看世間萬物,進而整理出一套因應人生考題的方法。未來學習《法華經》、《金剛經》及中觀思想,更能融會貫通,此生比較能斷除惑業苦的輪迴,提升生命的高度。

由於安和分院處於都會區,監院果旭法師善巧慈悲,禪祱人生系列課程報名頁面持續開放中,所以每堂課都有聞法而至的新同學。許仁壽菩薩每堂課都會摘要前幾堂課的內容,「今天新來的同學來得正是時候,我們前幾次課程就是為了今天的課程舖陳。我是法鼓山的義工,只有熱心,只負責把飯煮熟,好不好吃不是我可以決定的。」許仁壽菩薩謙虛幽默的開場後,隨即端出精彩的無菜單料理──《心經》。

《心經》空性智慧出離煩惱

從字面上解析,般若:無我的智慧;波羅蜜多:度,遠離煩惱。《心經》開宗明義是教眾生運用無我的智慧,從有煩惱的此岸度到沒有煩惱的彼岸,整部經典都在教我們離苦的方法。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很多人會誤以為心經的第一句『觀自在菩薩』是指觀世音菩薩,」許仁壽菩薩說並非如此:「佛陀宗旨就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能從五蘊(色受想行識,即身心活動)所受的苦解脫,把這個方法學會,那麼就是觀自在菩薩。」誠如前幾堂課許仁壽菩薩一再強調的,生活要快樂,一定要認清楚:凡所有人事物皆是因緣所生、緣生緣滅故無常、我們無法作主(無我),只要常觀照這三點,便對空性有所理解。雖然我們知道色即是空,萬物現象都是因緣所生、無常、無我,但當我們面對色身的病苦,它卻是那麼苦、那麼真實,如何解脫?

空性幫助我們縱觀生命實相

許仁壽菩薩進一步解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離不開空,離空也不能成色。我的身體是色身,逐漸老化,最後連色身都沒了,具備空的條件。接著會不會再轉投胎被生出來?所以又有色的產生。所以色、空這兩者相即不相離。」如果我們此生都沒有空觀的學習,很容易迷失在有形有體的色相上,例如名車、名牌,人生就會很像走迷宮。許仁壽菩薩巧喻:「如果你在三十五樓往下看,來來往往的人、車,你會分得清那個是孩子、孫子?那台車是那個牌?誰拿的包包、穿的衣服是名牌嗎?就很像妳今天穿得很漂亮,我們兩人都被抓去照X光,照出來的畫面都是沒有衣服。」許仁壽菩薩鼓勵大家,要常去思維無常無我,才能把肉眼轉換成慧眼,看待世事的角度變高,對《心經》的體會才能多一些。

受報的積極意義

聖嚴師父常說人生的目的是來受報及還願。早年許仁壽菩薩對這樣的說法,覺得太過消極,因為當時他把受報的報認為是報應。「其實師父的意思不是如此。我們這輩子被生出來,是過去生的因加父母的緣,於是我們有了果報身。在這一期生命過程中,我們能不能從中經一事、長一智,學習用比較有智慧的方法處理事情,讓自己煩惱少一點,才能斷除在惑業苦中輪迴,這才是我們受報的積極意義。」

時時觀照,處處練習

許仁壽菩薩提醒我們,切莫總記得不愉快的事,對別人的一句話耿耿於懷,「用記憶修理自己,是我們今生的麻煩和風險,當這期的色身燒掉,帶著不愉快的第七、八意識去投胎,就會決定你來生長相莊不莊嚴。」別人一句不好聽的話,可能決定我們今生和來生的命運,「為了來生長得莊嚴,現在起我們就要舖路,千萬不要氣呼呼!」透過許仁壽菩薩生活化的比喻,佛法跳脫名相的框架,在生命中鮮活起來,每天透過生活所遭遇到的人事物,都是跳脫惑業苦輪迴的練習題,許仁壽菩薩鼓勵大家:「成佛是一百分,我們此生至少拿個三、五分,絕不要抱零分過一輩子。」

●禪悅人生後續課程: 04/20、04/27、05/04、05/11、05/18、05/25 (週四)
●時間: 晚上 19:00 - 21:00

攝影:韓菊妹/報導:施心媛

相關圖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