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志龍 提供)

微笑奉獻修萬行

舊金山護法鼓手 沈斐文菩薩

斐文菩薩數十年的生命雖短,卻是步步踏實的無限延伸,
她是隨佛修行、隨師行願、實踐法鼓山理念的好弟子,
她的奉獻,一直在法鼓山;她的菩薩行誼,就在我們眼前。

 

◎陳玫娟

「有兩位優秀的年輕菩薩要到舊金山,請秀卿師姊多幫忙照顧!」二○○三年,西雅圖召集人陳瑞娟菩薩一通聯繫,讓舊金山聯絡處添了一對青年鼓手──施志龍、沈斐文菩薩。十七年來,舊金山從聯絡處、分會到道場,兩人猶如寺院的住眾,被大家趣稱是「廟公、廟婆」,尤其「廟婆」斐文菩薩,就像來迎觀音似的,無論初來或常來的信眾、小菩薩或老菩薩,都能從她身上,感受到法鼓山大家庭的親切與溫暖。

緣起西雅圖 安住舊金山

斐文菩薩到舊金山之前,已與志龍菩薩一起在西雅圖聯絡處共修、協助活動。出身中文系的她,擔任文宣義工,負責每月發行的文宣刊物,廣泛閱讀了聖嚴師父的著作和開示。二○○二年,師父到西雅圖弘法,她與同修參與籌辦活動,於師父座下親受三皈五戒。

當時才二十多歲的斐文菩薩,純真又愛玩,跟著同修走進法鼓山後,飄盪的人生像是找到了家,從此安住下來。之後,因同修的工作因緣,夫婦倆來到加州,「無縫接軌」成了舊金山聯絡處的成員。當年聯絡處剛成立不久,義工不多,她和同修一起捲起袖子,全力投入草創期各項事務,舉凡活動的規畫、協調、交通、善後,到日常的文宣、香積、總務、知客等樣樣來,成了名符其實的「萬行菩薩」。

隨著法鼓山在舊金山發展的腳步,可說是「全職義工」的斐文菩薩,護法時間不分晝夜四季,特別是志龍菩薩擔任召集人後,她更忙了。與她結緣甚早的果珮菩薩,提起有一回到她家,看見紙上寫著滿滿的待處理事項,驚訝問她:「怎麼這麼多的事啊?」她以一貫的微笑回應:「事情永遠就是那麼多,做不完!」然後像是「玩」得很開心的小孩,繼續被法務「追著跑」。

每當道場有大小事、需求或疑問,大家第一個想到的,總是斐文菩薩。平日在家時,找她的電話一通又一通,「她非常善於陪伴傾聽,需要時,她就做無底的垃圾桶,讓人道出心裡的委屈,也不會難堪;即使提醒對方,也不會讓人覺得不舒服。」她的隨和善巧、關懷周到,連同修都讚歎有加。

二○○六年,師父最後一次訪美,斐文菩薩前往象岡道場,參加師父主持的在家菩薩戒,受戒之後的她,菩薩行的方向更加清楚了。她的修行可謂「多方位」,舉凡講經、法會、禪坐、禪一、禪三、讀書會等,她都全程參與,一直到善後圓滿。共修前後,她的角色是義工;共修時,她則成了學員兼關懷員。也因此,十多年來,她的身影已是舊金山道場裡,最為人所熟悉的美好風景。

天使病人 菩薩行者

兩年前,斐文菩薩回臺陪伴親人,返美前身體不適,經醫院檢查已是惡性腫瘤末期。當時四十四歲的她,平靜地接受結果,返美後,將自己的身後佛事交代好,努力把握眼前當下的時間。《美好的晚年》、《法的療癒》是她的兩帖「心靈處方箋」,病中的她細細體解,向師父和杜正民老師學習。她同時在家中佛堂努力誦經、禮拜、參加網路法會共修,不斷地發願、懺悔、迴向,坦然積極地面對自己的生命課題。

病重住院期間,斐文菩薩依然不忘微笑關懷他人,即使身體疼痛,仍會向照顧她的人說:「謝謝,祝你有個美好的一天。」醫師和護士對此感動不已,特別向她說:「你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天使病人』!」有幾次,她痛到撐不住,臉上淌著淚珠說:「這麼痛,我都受不了,那些病苦的老菩薩們,怎麼熬得過呢?願天下眾生無有苦痛啊!」病痛交迫之際,她仍一心繫念他人的苦難,令身旁照顧她的妹妹家音菩薩,感到無比敬佩和感動。

以往大家分享修行淨土法門、求生極樂世界時,斐文菩薩總是說:「我的願是要回到人間,繼續修行。」她的願,即是隨師父實踐「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全生命護持法鼓山的她曾說:「我覺得這是一件應該要做的事情,如果我們把時空放大,這一切辛苦都是短暫的;而把時空放大時,這個意義也是無限的。」相信往生極樂世界的她,去跟阿彌陀佛、觀音菩薩打聲招呼後,會再告假回到人間,繼續她的菩薩行。


(Jean Li 攝)

方丈和尚清涼語

恭敬心 來自信心願心

◎果暉法師

許多人都認同活在當下的重要,所謂當下,意味著不瞻前顧後,而能夠全心全意地投入於現在。既然大家都認同,為什麼做不到呢?也有人問我,學佛一段時日後,好像對佛法的恭敬心愈來愈淡薄,假使初發心、恭敬心徒然流於敷衍的表面文章,實在罪過,問我該怎麼辦?

其實,這兩種現象,都指向如何「用心」的問題。

同樣的事,經常重複,久而久之,感覺乏膩,不再有新鮮感。就如每天三餐都吃相同的菜,可能第一、二天尚可接受,第三天就想換口味了。但是對修行人而言,即使餐餐菜色相同,實則沒有一道菜不是新鮮的,因為當下的經驗永遠無法複製,這就是現在觀。

禪宗主張,日日好日、時時好時、人人好人、法法好法。聖嚴師父也說:「一切都是新鮮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都是現成的,一切都是完整的。」都在強調鬆綁過去與未來而著重於當下的現在觀。以這種心態自處或是待人接物,對我們自己而言,每天都是新的學習、新的成長,每天也都是充實自己、提昇自己;勇於奉獻、服務他人的機會。

恭敬心,是來自對佛法的信心和願心。佛法重視動機,這是更內在的心法,也就是時時發起信心、願心,就會處處用心去學習,把事情做好。《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如果相信佛法的因果、因緣觀,我們就會虔誠、恭敬地求法,而在恭敬、虔誠、懇切之中,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受用。

當下是最重要的,不需要和別人比較,也不需要和自己的過去比較,只要盡心盡力、盡責負責。信心和願心,則是確立人生的目標與方向感,以此做為準則,鍥而不捨地努力,就能經常感到與法相應的禪悅與歡喜。

【拜水懺滌身心】

維護白布清淨無染

◎黃常建

農禪寺十月的水懺法會,報名了跪拜區的壇位,沒想到才進入第一炷香,身體就出現障礙,頭昏腦脹、反胃想吐,全身不斷冒汗。想起第一次參加大悲懺法會也是相同情形,依循之前經驗,虔心向觀音菩薩祈求。感恩菩薩慈悲護念,第二炷香後,障礙不再現前。

在維那法師帶領下,跟著唱出內心深層的懺悔,不只是這一世懺悔,也是對於累劫以來的罪業懺悔,當下有種過去世已發願,卻在生死輪迴中,忘了自己願心的感受。這個喚醒內心深層的聲音,第一次在農禪寺做晚課時,也有相同感受,當法師唱誦到〈四弘誓願〉時,不由自主流淚。這次水懺法會才明白,是暮鼓晨鐘般的梵唄聲,喚醒過去世的願。

主法果仁法師於午齋後說法。法師說,修行就是不斷地練習,藉由拜懺來洗滌自己的過失,再發願學習佛菩薩的慈悲和智慧。法師分享「比丘盜香」的故事,藉以說明我們就像是一塊白布,只要有一個小汙點,就會非常醒目,勉勵我們要更加精進,維護白布的清淨無染,拜懺即是洗滌汙點,懺悔後,還要告訴自己不再犯錯,如此才能再往上提昇。

這次水懺法會,自己也參與法務組的撤場出坡。然而在第三炷香結束時,內心卻十分交戰,因為出坡集合時間提早至下午四點,這表示無法在壇位上參與第四炷香和晚課。當時內心很猶豫,不知該如何取捨,最後一刻選擇出坡,因為這是先前已答應的事。我讓自己安住當下,隨順因緣做用功,雖身不在壇場,仍跟著念經,或默念〈大悲咒〉。

將近十個月沒參加農禪寺的晚課,開始時,我們已在壇位兩側定位,可以跟隨法師唱誦。唱到〈蒙山施食〉時,彷彿記憶都甦醒過來,心裡非常安定和法喜。感恩這次的撤場出坡,讓我了解「捨」、「得」其實是一體兩面,端看自己的體會和轉念。

【讀書生歡喜】

空巢也是歸巢

◎蔡常儒(舊金山)

一位已邁入空巢期的師姊,開心地與我們分享自己請回《歸程》後,引起同修的關注和興趣,從而引發他從這本書的字裡行間,開始認識聖嚴師父。

九月初在讀書會上,我們都感受到那位師姊的喜悅,同修因書而接觸佛法,激勵她更用心準備導讀內容,甚至想將書中的句句箴言,一字不漏地與我們分享。

這樣的喜悅和讀書熱忱,令人歡喜,大概也因讀書會的幾位成員都有相似情況,希望家中的另一半也能一起學佛,認識自己所親近的法鼓山舊金山道場,而那位師姊的善願已有了回應。

《歸程》是故事式的自傳,所以我們以分享自身故事的方式,來比對師父的成長過程,思考哪些行誼可以融入這個時代,進而效仿運用。比如師父提到:「我的母親心地很仁慈,凡是見了比我家更窮的人,寧可省下自家的口糧,也會去接濟人家。」我們便討論母親的行誼,對自己日後待人處事的影響有哪些,以及希望將什麼樣的行誼留給下一代。

有一位師姊分享,自己的母親如同師父的母親,一樣心地仁慈,為了不讓子女背負愧疚感,獨自一人承擔各方壓力,堅持不為安寧中的父親氣切灌食。她希望自己能如母親一樣,時時為對方著想,心地仁慈對待他人。

另有一段文字:「扶乩雖有效驗,未必次次有效驗,所以那不是絕對可靠的事……佛教只主張以各人自己的信心,實踐佛法。」我們幽默又輕鬆地,聊了學佛後如何看待過去算命的內容,一致認同「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當下的努力最重要。

讀書會共讀共學已兩個年頭了,隨著時間推進,我們也一一往空巢期邁入,此時更覺得歸巢迫切。循著師父的足跡和法的教導,相信我們歸巢的方向和路程,都能走得安定又踏實。


【學佛心體驗】

最美妙的地方

◎李演希(洛杉磯)

記得第一次參加洛杉磯道場「心靈環保讀書會」那天,自己舌頭打結,帶著廣東口音,發抖地讀聖嚴師父著作《智慧一○○》,那是多大的勇氣,決心學習佛法來改變自己的貪、 瞋、癡、慢、疑。

如何對治自我的無明、執著?生氣時,我以果醒法師常說的一句話自我提醒:「全部都是你自己,沒有張三李四,都是自導自演。」也用十二因緣的觀念,克服自己的欲望。聽了四年佛法,至今才知道師父和法師在說什麼,然而,如果不去體驗和實踐,那就只是知識。學佛最美妙的地方,就是讓人從無明到覺悟,從黑暗走向光明。

由於這次疫情,網路上的學佛課程變多了,聽到的佛法內容也更廣了。或許有人覺得學佛很枯燥、很難懂,其實只要如法修行,多聽、多熏習、多實踐,便能有體會和進步。唯有走過體驗的過程,才能真正邁向成佛之路。

感恩法師和師兄姊們的支持與鼓勵,自己從最初的不懂,到現在可以分享心得。其實不一定要懂很多才能分享,如同法師所說,知道多少就分享多少,沒有標準答案。依循正見,解行並重,從調整自己的身口意開始,並以師父所說的來惕勵自己: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微笑奉獻修萬行

【方丈和尚清涼語】
恭敬心 來自信心願心

【拜水懺滌身心】
維護白布清淨無染

【讀書生歡喜】
空巢也是歸巢

【學佛心體驗】
最美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