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智慧就有福報

如果沒有智慧,可能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收放自如的快樂人生。

◎聖嚴師父

人都因了種種的自我而起煩惱,像現在各位坐在這裡聽經,聽完以後如果覺得有道理,請問:「是誰認為有道理?」是諸位的「我」。同樣的,如果聽了不滿意,請問:「這又是誰不滿意?」仍然是諸位的「我」。事實上各位並不一定要完全相信我的話,自己還可以保留一點自己。「保留自己」是很重要的,但這保留自己的又是誰?還是諸位的「我」。

智慧一定要從自我開脫而得,不要作繭自縛。少一點福報,缺一點物質,還不要緊;如果沒有智慧,多了煩惱,就不合算了。因此,有錢可能有福,也極可能無福;沒錢可能無福,也很可能有福,差別是在於有沒有智慧。有錢又有智慧,知道如何善於賺錢、善於用錢,這種人是福慧雙全。

有了智慧才可靠

曾有一位有錢的太太,在她丈夫去世之後,便把所有的財產均分給了子女,在她想來,兒孫都是她的,將來都會孝順。但到後來,她的晚景淒涼,錢在身邊的時候,錢是她的,兒女也是她的;一旦把錢分給了兒女,兒女和錢,都不屬於她的了。所以,有一位有福報又有智慧的老人告訴我:「老人應當有四要,第一要有老健康,第二要有老伴,第三要有老本,第四要有老友。」

我告訴他:「最重要的還要有老智慧。」如果沒有智慧,可能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收放自如的快樂人生。像那位老太太把子女當成是自己的,把錢分給了子女,子女的錢自然也就等於是自己的了。

事實上這位老太太的想法不錯,只是因緣的變化出乎意料。子女與老本,都不是絕對可信,如果有了智慧,那才可靠,沒有智慧就沒有福報。這也就是為什麼財布施的功德,不如法布施的功德之原因所在了。

惜福培福,奉獻他人

以此可知,沒有錢的人只要有智慧,就會有福報,沒有錢而有智慧,仍可活得很自在,仍會到處有人緣。有些人,愈窮愈可惡,讓人看了就討厭,那就是因為他們既不知求智慧,也不想培福報。

有些人,外在雖然窮,內心很知足,安貧樂道,陶然自得,這是人間的智者了。有些人,不論有錢沒錢,自知福薄慧淺,便來惜福培福,供養布施,奉獻他人,結果便成了自利利人、悲智雙運的菩薩行者。

(選自《禪的世界》)

淨灘共修力量大

法鼓山僧伽大學、法鼓文理學院等五十五位法師、菩薩們,十月二十五日上午來到金山的中角灣跳石海岸,參加「淨心淨土 金山環保」淨灘活動。第一次參與的僧大一年級學僧分享,把垃圾從石縫中撿起來,就像清掉內心的垃圾一樣。

有些垃圾很細小,要專注留意才能發現;有些藏在深處,要推開表面的石頭才能清理。容易發現的大垃圾,卻被大塊的石頭壓住,不好處理。無論如何,只要用心、不焦急、用方法,借助大眾的力量,慢慢地都能清除。

淨灘好像一場共修活動。共修力量大,如果自己一個人清理,不只要花費很長時間,還需要有極大的耐性和恆心;如果大眾一起清理,彼此之間會有凝聚力,互相支援。

淨灘過程中,有學僧反思:「自己和這些垃圾有什麼關係?」活動後,心中也有了答案。回到最初,這些垃圾形成之前,都是大地的各種資源,自己的身體也是吸收大地資源而成長。了解自己就是大地的一部分,便不會想去傷害大自然,無形中也減少了自己與環境、與他人的對立,進而能夠互通互容、共存共生。

(文/釋演可.圖/李東陽)

農禪寺初階禪七心得

是什麼,就是什麼

◎劉演維

在各種防疫措施的配合下,十月初農禪寺如期舉辦禪七。疫情演說世事無常,讓我更加珍惜修行的機會。
禪七期間,不論是聖嚴師父影片開示,或是總護法師提醒,一再叮嚀大家初發心的重要。回到初發菩提心是歸零的過程,常常勉勵自己:正因為才剛開始,練習不得力時,不需沮喪;縱然順利,也不用自滿,不以為自己累積了多少成就。每一次回到最初的發心,每個當下都是嶄新的開始,想用功,時時是好時。

閱讀佛經時,常需查資料幫助理解文字意義,有時仍覺得隔靴搔癢,似懂非懂。自己學習禪修的動機,便是期盼深入體解佛法。這次禪期,從方法的練習中,真切體會到一些早已「讀懂」,像是「我、我所」、「無常」等文字。

放鬆隨息時,偶爾會覺得身體好像自己在呼吸,而我只是一個旁觀者。放鬆的身體來自於不控制,而不去控制事物,便讓人感覺它不歸自己所有。對比於平常,我們認定身體就是「我」,但在禪修的觀照下,身體非但不是我,甚至不是我的。堅固的身見,也在一瞬間稍有消融。

面對災禍,我們常感嘆人生無常。「無常」好像只是某些不幸的代名詞,但在默照的練習中,發現各種覺受的生滅都太無常了,一直以為是連貫持續的東西,其實每個瞬間都不一樣。

很喜歡數息、隨息這種至簡的方法,覺得可愛又踏實。直到這次小參時,法師建議我延伸成默照,這才試著接觸這個陌生的方法。已經習慣在單點上用方法,突然要擴展成全景,剛開始還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沒想到前一天的經行,就像是暖身練習一般,為自己帶來許多啟發。

記得那時,總護法師請我們從體驗走路的感覺,試著去體驗全身的感覺。一聽到「全身」的瞬間,原本安定在走路的心,立刻開始搜尋。所謂「全部」,代表沒有任何遺漏,我怎麼知道自己「全部」了沒?當下的心,離開了方法。

就在茫然之際,法師一句:「不用去想『全部』是什麼,感覺到的就是『全部』。」令我豁然開朗。
當下,心不再搜尋,安住在「是什麼,就是什麼」的覺照上了。


(李東陽 攝)

農禪寺禪七心得

詳和寧靜 穿透每個細胞

◎陳秋月(臺中)

這是我第三次參加禪七,然而到總本山禪堂,則是第一次經驗。法鼓山的道風,一向有著禪悅境教的潛移默化,重視環境的清淨,以及內在心靈的安定,內外相應。來這裡修行,感覺身心與自然環境,相互融攝,彼此無法一分為二,在這個靈山勝境的教育園區,帶給我許多前所未有的深刻體驗。

印象最深刻的是,到溪邊禪坐的體驗。在七天的學習中,因為天氣舒適宜人,風和日麗,我們有三次在溪邊打坐的機會,法師引導我們用耳根,或眼根,聽溪或練習直觀,在溪邊用方法,觀自己的心。

我闔上雙眼,全然沒有分別地納受外在的一切:川流不息的水聲、鳥兒啁啾聲、風吹樹梢的濤濤聲、大冠鷲的鳴叫聲、掠過耳邊的蜂鳴聲……就在自己放鬆身心,全然交給當下的那一刻,感覺清涼的風,穿過身上的毛細孔,身上流動的血液,也隨著溪水嘩嘩而迴盪著。整體的覺受,像是浸泡在母親胎中的羊水裡,沒有邊界的感覺、沒有重量的感覺、沒有時間的感覺,只有詳和與寧靜,穿透每一個細胞。

古德常言:「用心若鏡。」心如明鏡,清淨明亮,即可映照萬物,物來照物,物去不留。禪修讓我們不斷練習這種清明覺照的能力,任何境界出現時,不管好與壞,內心都能清楚安定,給予最適當、恰如其分的處理與面對。

這次禪七,腿痛不再箝制我的心,知道它在,但尊重它的去、它的來,當它是禪修過程中的必修課題,平常心看待,享受與它同在的時刻,就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所謂「山中無歲月」,一念萬年。時間,就在一炷香、一炷香的止靜中,悄然滑過。七天的修學,有總護法師的循循善誘,有聖嚴師父契機契理的教誨,還有許多義工菩薩的護念,心中有慚愧、有懺悔、有無盡的感恩,願將此修學的功德,迴向一切被煩惱繫縛的苦難眾生,解脫煩惱得心自在,自利利人,朝著菩薩道的目標,一起邁步向前。

精進禪二心得

被拎回蓮花座上

◎曾演問(基隆)

第二次揹上行囊,下班後直驅法鼓山。記得去年(二○一九)報到時,交出手機時天人交戰,今年報到時,主動交出手機,練習放下萬緣,好好享受禁語。報到後,步上七樓國際會議廳,彷彿步入極樂世界的蓮花池。想起聖嚴師父曾開示,每個人原本都坐在蓮花上,但無明煩惱一起,老往外面跳,做師父的責任就是把弟子再拉回蓮花座。也因此來到熟悉的菩提道場,有著被師父「拎回家」的溫馨感覺。

總護法師慈悲地說,我們有此福報來法鼓山禪修,除了感念師父的悲願,更要感恩十方的護持。臺灣疫情雖趨緩,仍要遵守社交距離,室內打坐全程戴口罩,彼此護念。曾聽繼程法師演講提到:「只要有修行人的地方,就會有安定的力量,也就是一個有福報的地方。」所以大家格外珍惜用功的機會。

上坐前,法師都提醒:「每一炷香都是新的開始,不管前一炷香坐得如何,好香不貪心,壞香不自責。」做好三時調三事,上坐時照顧好自己的念頭,隨時運用「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清楚放鬆,全身放鬆」的心法,下坐後全身按摩。這些體驗,正好與佛學班的「聖嚴法師教禪坐」課程相契合。

晚上有禪坐,還有拜佛。法師叮嚀我們,身體隨時放鬆不用力,以最小的力氣來拜佛。耳朵聽著引磬聲,清楚彎下腰拜佛再起身,法師引述師父的教悔,引導我們以至誠懇切的懺悔心來拜佛,每每拜下時,總能觸動內心深處,淚流不止。

第二天進行戶外禪,在戴好斗笠整隊出發、脫下口罩的那一刻,才驚覺呼吸到新鮮空氣是多麼珍貴!禪堂有句話:「跑香跑得透,坐香坐得穩。」約莫二小時後返回禪堂,全身血液及氣脈通暢,上坐後心平氣和,果然坐得安穩。

此次禪二從法師身上,看見師父的身影,尤其法師恭敬地揹著香板,不時輕貼在昏沉學員的額頭或脊背上。圓滿時,法師以「因陀羅網」勉勵我們,將禪修的安定力量如染香人,讓更多人都能心安平安。

【種福有幸福12】
有智慧就有福報

淨灘共修力量大

【農禪寺初階禪七心得】
是什麼,就是什麼

【初階禪七心得】
詳和寧靜 穿透每個細胞

【精進禪二心得】
被拎回蓮花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