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大學創校20週年系列報導

漢傳佛教宗教師的沃土

創校二十年的法鼓山僧大,如何培育出一代代弘法利生的僧才?
透過週年系列影片「僧命旅程」、「走向十方」,
與您分享學僧們在這方漢傳佛教宗教師的沃土中,蛻變成長的歷程。

◎文/釋演曉.圖/李東陽

二○○一年秋,法鼓山僧伽大學在聖嚴師父揭櫫的「悲智和敬」校訓中創校,是實現太虛大師「建僧」悲願的重要進程。作為法鼓山大學院教育核心的一環,僧伽大學創校二十年來,已培育出二百三十八位優秀畢結業學僧進入僧團領執,投入弘法利生的行列。「聖、果、常、演、寬」五個世代傳續,象徵著佛法慧命代代相傳。

僧大的成立,象徵法鼓山的僧伽教育從以往的師徒制走向學院制,回顧二十年來的辦學歷程,從四年制全方位學習的佛學系、僧才養成班(二○一一年停止招生),到增設六年制禪學系,皆透過完備的修學體制、簡樸的禪修生活與環境,培養實修實證、悲智具足,發揚法鼓宗風的弘法人才。

隨著社會變遷且歷經COVID-19疫情帶來的衝擊,僧大除了延續以往的學院教育,在創校二十週年之際,特別藉由網路分享僧大教育的內涵,三月起發行系列影片「僧命旅程」、「走向十方」,邀集僧大學僧、於法鼓山各體系領執的法師們現身說法,透過影片讓各界看見同是年輕世代、同樣平凡的生命,如何經由在僧大的學習鍛鍊,探索更深廣的生命,走出不一樣的路。

僧大教務長常啟法師表示,僧伽大學猶如一個僧才的培養皿,提供學僧所需的陽光、空氣和水等滋養,教育是土壤,讓種下初發心種子的行者,在僧大所設計的次第課程中,茁壯成長。學僧在這樣的培育過程裡,逐步踏上「放下」、「成長」與「奉獻」的僧命旅程。

影片中,學僧分享校園生活點滴,在隨眾起板、上殿、過堂、出坡等作息中,學習放下自我,容納善法。每日早晚坐香、每學期兩次禪七的禪修訓練,培養精進心,持續在自我覺察中,消融自我,面對外境不迎不拒,作自己的主人。

每學期的暑假實習、禪堂實習,幫助長養慈悲心與菩提心,更能體會師父所說:「關懷別人、成長自己,這是提昇人品的最高法門。」還有講經交流與畢業製作的學習,都是因應時代,傳遞契入社會所需的佛法,培養學僧與時俱進的弘講能力。

僧大是培養漢傳佛教宗教師的沃土,學僧們在此成長蛻變,學習在僧團中安住身心,學習自我承擔,更學習承擔眾生。隨著時代推進,這方校園沃土將繼續孕育一代又一代有悲願心的出家人,出離自我,走向十方。

鍛鍊自我.積蓄能量

大寮實習 長養感恩心

◎釋演才(僧大佛學系二年級)


▲古德云:「大寮出祖師。」學僧在大寮實習,洗切菜是基本工夫。(李東陽 攝)

寒假來到總本山的大寮,展開為期十一日的實習,對於個人的修行,幫助很大。古德有云:「大寮出祖師。」身處其中,更能體會這句話的道理。

在大寮,洗切菜是基本工夫,我最常分配到的執事便是切菜。切菜時,練習運用禪修的方式,去體驗刀與菜之間的距離,將刀子化為手的延伸,就可精準地切出需要的大小。這個技巧最常用在切細絲上,因要切得細,光用眼睛看不夠,一定要用手去感覺,但練習時,難免會切到手指,我很幸運只切到指甲,感恩有個好用的身體。

這次實習也分配到站煎台。由於食物大多含水分,放入煎台與油一接觸,經常發生油爆,手不時會被油噴到,由於工作必須持續,無法立刻離開去沖水。也被油噴到起水泡的我,不由得佩服做菜的法師和菩薩們,他們被油燙時大多很平靜,原來手已被燙到長了厚厚一層繭。心中深深感恩大寮的法師和菩薩,默默承擔了這些傷痛。

這次煎食物,還有一個新體驗。因為要供養大眾,所以煎好之後,自己並不在意是否吃到那道菜,反而是關心其他人有沒有吃到。看到大家都吃到了,心裡很開心,這就是奉獻的快樂吧!

實習期間最大的磨練,是克服自己「不想被指揮」的習性,很多時候想「頂」回去,不過還是忍下來。過程中,常想到師父在《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中提到:「忍辱波羅蜜是沒有一樣事情不能忍,何況這些都是小事情;而且如果連小事情都不能忍,大事情怎麼辦呢?」每想到這句話,就有忍的力量,也讓我懂得何以「大寮出祖師」。

實習最大的收穫,莫過於長養感恩心。以前吃飯時,只是觀念上知道食物得來不易,親身參與大寮工作後,體會其中的辛勞,真正生起感恩心,感恩一切因緣成就碗中熱騰騰的飯菜,讓我們能夠專心修行。我期許自己好好地體驗佛法、分享佛法,才不會辜負這麼多人的奉獻。

出離自我.走向十方

由生轉熟 生命慢慢轉化

◎釋常炬(法鼓山財會處暨青年院監院,僧伽大學第三屆畢業)

我來自馬來西亞,一九九四年就讀大專時,參加了繼程法師在馬來西亞帶領的第十屆「全國大專佛青生活營」。法師白天講課,晚上教禪修,他告訴我們他從聖嚴師父那兒學到禪修,師父應允他在馬來西亞教授,我們從而知道他所教的禪修有正派傳承,不是無師自通。

大專畢業後,我到會計師事務所工作,非常忙碌,尤其是查帳旺季。那段時間,也是人生的一段學習和歷練。一九九七年亞洲發生金融風暴,馬來西亞受到嚴重影響,原本景況不錯的企業家、上巿公司,最後面臨破產、銀行逼債。以前覺得有錢人生活很好,後來發覺只是物質上的好,精神上可能比一般人焦慮。錢賺走了他們的健康,身體為了事業透支。那時我開始思考:人生是怎麼一回事?

當時雖然忙,還是會抽空參加營隊。有位大學剛畢業的年輕人,和我們一起當隊輔、義工,平時大家都很熟,由於他事先已規畫去潛水,所以便提前一天離營參加潛水活動。營隊結束不久,我們收到訊息,他因潛水發生意外往生了。他比我年輕,一個無常就離開了,對我的啟發與震撼很大,讓我對生命有了另一番思考,以前所學的佛學知識,慢慢轉化到自己生命中,覺得出家也是人生的一項選擇。

二○○四年,我特地到臺灣打禪七,同時參訪法鼓山僧伽大學,因為看了許多聖嚴師父著作,想了解師父所帶領的僧教育。當時,法師向我說明僧大的課程、僧才的養成等,覺得「僧大才是我需要的」。進入僧大後,師父希望我們每年拜佛十萬次,第一、二年我都圓滿了十萬拜,是非常好的修行基礎,居士時的身分、想法、觀念,在僧大四年裡慢慢地轉化了。

記得進僧大時,僧大的法師告訴我們:「由生轉熟,由熟轉生。」一開始不懂,後來覺得真的是由生轉熟,原本生疏的出家修行觀念,慢慢轉成熟悉的。在「由生轉熟,由熟轉生」的過程裡,自己也逐步安定、成長,從出離自我,走向奉獻十方的修行之路。


▲歷經僧大四年的學習,常炬法師領執後走向奉獻修行之路。 (法鼓山僧大 提供)

「自覺工作坊」齋明別苑開跑

生命自覺 開啟心生活

◎釋演曉

為接引歷屆「生命自覺營」學員穩健走在自覺道路上,法鼓山僧伽大學自三月六日起,於桃園齋明別苑、臺中寶雲寺與高雄紫雲寺,舉辦多場「自覺工作坊」。首場三月六日在齋明別苑舉辦,由僧大學務長常格法師、學務處常培法師、認知行為諮商師陳茉莉,從心理學與佛法雙重視角,為來自臺北、桃園、苗栗、臺中二十一位學員,啟動「自覺.心生活——生命的幸福密碼」。

「當你遇到難以面對的困境時,要如何盡善緣,來改變生命?」常格法師首先播放兩段影片,片中主角不輕忽自身所扮演的角色,注入善的力量當下付出。常格法師鼓勵學員,雖然大家都是學佛新手,因為有上課的因緣,加上日後持續用功熏習,日久生命必能產生質變。

「我感到焦慮的時候,當我不知道怎麼用方法,我希望能先放下對他人的成見……」情緒管理練習課程中,白板上列出幾個簡單句型「我感到」(覺察)、「當」(辨識)、「我希望」(傾聽),講師陳茉莉鼓勵學員說出內在想法,進一步以「心輪轉盤」的練習,使學員更深層地傾聽自我內在的聲音。「每一個感受都是智慧的源頭。」陳茉莉表示,心理學重視的是每個階段面對「情緒」的過程,「心輪轉盤」就是運用「四它」的練習,使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的治療師。

任職幼教業的莊雅婷說,以往常煩惱自己在工作團隊中力量太小,無法發揮作用,法師善巧以足球影片讓她明白,原來補位也是與團隊在一起。擔任客服的徐芷晴,經常遇到情緒高漲的客戶,以往保護自己的方式是迴避內在的情緒,這次從辨識情緒課程,重新正視內心的知覺。

「『覺』是舉辦自覺工作坊的關懷目標。」常格法師表示,一般人很難清楚辨識心的狀態,要做到自我覺察首先須能知「苦」,才有動力想「轉」,而轉的方法就是「道」。這次課程以四聖諦「苦、集、滅、道」與心理學結合,企盼讓學員見到情緒的本質,發動內心改變的力量。


▲透過情緒管理練習,能更深層地傾聽自我內在的聲音。 (李佳純 攝)

【僧伽大學創校20週年系列報導】
漢傳佛教宗教師的沃土

【鍛鍊自我.積蓄能量】
大寮實習 長養感恩心

【出離自我.走向十方】
由生轉熟 生命慢慢轉化

【「自覺工作坊」齋明別苑開跑】
生命自覺 開啟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