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 奉獻中成長

只要有心,從奉獻、付出中學習成長,
任何人都可以在生活周遭找到機會開始改變環境。

◎聖嚴師父

若從動物生態圈來看,一群鹿中如果有一隻鹿能夠擔任領袖,負起帶領大眾共同抵禦狼群、保護族群安全的責任,這個鹿群就更能夠生存。在人類社會中,原始部落中的酋長必定是部落中最具智慧,能夠帶領團體生存延續的人。

人人無私奉獻 天下太平生活

到了近代,一般人都以為皇帝擁有生殺大權,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是暴君,而非明君。真正的明君是挑起天下所有的責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當求萬世名、眾生利,而非一己之私,國家才能夠繁盛安定。仁君為天下、萬世的名利,是由於他對社會有貢獻的責任。但綜覽中外歷史,從古至今,君主一代傳一代的結果,由於權力易使人腐化,最後就產生了昏君及末代皇帝。

因此,只要社會上多一些人能無私奉獻、為眾生著想,整個社會的人的品質就能夠向上提昇,如果世界上有更多人擁有此一共識,所有人就能夠過著豐衣足食、天下太平的生活了。

從最低限度來說,我們都可以自問,在一個家庭之中,自己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具有什麼意義?扮演家長角色的,就應該負起照顧家庭的義務,為家人帶來健康、平安、成長和幸福。但如果只是家庭裡的一員,只要你願意奉獻自己,照顧全家人的幸福,對整個家庭及社會的影響,絕對不容小覷。

從自我提昇做起 帶動人心淨化

曾經有一位女子,來自於一個父母吸毒、好賭、酗酒,七個孩子流離失所的家庭,由於她擔心兄弟姊妹都因此沒有前途,心裡感到無奈痛苦,於是參加了七天的禪修。在禪修過程中,她開始反省自己,領悟到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從自我提昇開始做起。為了幫助父母,她兼了很多工作,同時想辦法資助兄弟姊妹,經過日積月累的努力,終於感動了家中其他成員。

現在這位女子已經是位大學教授了,她的父母也戒了毒和酒,家人奮發向上。由這個例子可以看見,在家庭中,只要有人發願,就有機會提昇,全家得到美好的善果。

我們每一個人,無論是家庭、學校、社團還是公司,都不應該小看自己的力量。即使只是一隻小螞蟻,都能夠影響蟻群全體,只要有心,從奉獻、付出中學習成長,任何人都可以在生活周遭找到機會開始改變環境。從心出發,在利他的過程中,就能夠開始成長,因此我們不僅除了成就自己,還能夠帶動整個社會,而人心也將在漸進的過程中得到淨化。

(摘自《新時代心倫理.從自身發心推及影響他人》)

圍爐感恩 續佛慧命

受疫情影響,一月十八日,原訂的僧團圍爐改採各分寺院在地共聚,晚課結束後,方丈和尚果暉法師透過視訊,帶領全寺四眾弟子齊聚開山紀念館祖堂前,與各分寺院常住同步連線辭歲禮祖。

聖嚴師父在影音開示中提到,在祖堂辭歲拜年是飲水思源,感恩佛陀、歷代祖師大德及傳承者,使法脈得以延續不斷。師父強調,即便如此,法脈、法運經常是危如懸絲,身為法鼓山的出家眾,更要做人天師範,落實心靈環保,推廣法鼓山的理念,就是在建設人間淨土。

方丈和尚以年度主題「大菩提心」勉勵僧眾,將行解相應、行解並重落實在每天待人接物中,就能充滿禪悅法喜。也唯有將體驗到的佛法代代相傳,才是最大的報恩。

(文/釋演曉.圖/李東陽)

禪修讀書會心得

自我 愈減愈輕

◎藍亮鳳

二○二一年隨著疫情的變化,禪修讀書會由實體改為線上。本以為疫情稍緩後,大家可以再回到實體課,但因緣似乎已悄然地改變著讀書會的模式,發覺除了LINE群組裡,討論的人數增加,每回線上共修的人數,也是逐次遞增,更令人欣喜的是,參與成員包括了外縣市、年長及國小學齡的菩薩。是誰說「疫情封閉了生活」?這句話在禪修讀書會裡,一點兒也不成立。

由於網路共修的方便,使得學員們變得十分自在。有人回到臺南老家,一樣能上線;有人出差至外地,也能在線上旁聽;有人一邊上課、一邊照顧家人;有人的家人一起旁聽,有時居然也能「搶答」呢。

在法師的帶領下,大家由淺入深,慢慢地剖析、討論聖嚴師父書中提到禪修的觀念及方法。過程中,時而疑惑、時而豁然、時而百家爭鳴、時而鴉雀無聲……但不管遇到什麼狀況,法師總能招招接得穩妥,不讓我們有發呆閃神的空檔。我常想:法師是有請護法龍天加持嗎?為何總有說不完的例子,滿足每個即興討論而起的疑惑呢?

這一年中,禪修讀書會討論師父著作《心在哪裡》,慢慢閱讀的歷程中,我學到了許多事不用急,因為急也沒用;許多事則要即時把握,莫蹉跎,因為生命無常。禪修的方法之一「要慢不要快」,在讀書會中徹底落實。慢慢地讀,念過、討論過、分享自己的經驗、提出問題討論……一切都在不疾不徐中,往前推進,學習慈悲與智慧,了解因果與因緣,明白「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

感恩演燈法師深入淺出地引導,讓我們受益良多,我自己也練習用禪法過生活,從中培養去除執著、消融自我。「處世不求無難、謀事不求易成、究心不求無障、施德不求望報」等觀念改變著我,讓「自我」在生命中減輕其重要性,當自我愈小愈輕,愈能消融障礙,煩惱自然就降低,而苦的事,自然也就不苦了。

僧眾禪七心得

菩提心 體會禪法受用

◎釋智義

在歲末之際,僧團特為僧眾舉辦了一場禪七。這次是播放民國八十七年僧團結夏時,聖嚴師父對僧眾的禪七開示。這場禪七開示跟以往的很不一樣,師父說他與大眾的緣分,可能只剩一年,語重心長,彷彿要把佛法的慧命,以及畢生的功力,在短短幾天之內,都傳承與囑託給弟子們!

觀念釐清上,師父特別強調信行並重,信三寶、信因果、信因緣,行五戒十善、修功德。必須要把基礎打好,修行才能夠減少障礙,不會因好高騖遠而落入邪見;方法的指導上,師父從基礎的放鬆身心、數息、隨息,一直講到默照、話頭、直觀、中觀。

修功德的部分,師父用了另一個名詞——「修苦行」,苦行並非折磨自己的身體,而是為大眾服勞役,多擔起需要用體力的工作,多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另也說明,雖然方法多元,但都不離一個原則,就是攝心、安心,然後淡化自我中心。

這次禪七中,個人覺得最受用的,是師父強調的修行基礎——發菩提心、修功德、結人緣。回想自己的初發心,是為了減少自己的煩惱而來學佛、禪修,但其實這發的是自私心,與淡化自我中心是不相應的!師父對發菩提心的開示,就是幫助眾生得解脫,而自己是不是得解脫不重要!原則滿簡單的,但要這樣發心,並不容易,然而要如此的發菩提心,才會與空性相應,才能逐漸淡化自我中心。

發菩提心不容易,可以先從修功德、結人緣開始練習。生活中觀察一下,其實光是要維持我們環境的整齊清潔,就有很多需要人做、沒有人做的體力活。把共同的生活空間照顧好,和顏悅色的與師兄弟互動,用親切的微笑向來訪的居士菩薩問候,既是修功德,也是結人緣;從簡單的著力點確實去做,才有機會體驗禪法的受用,也才能真正將佛法的好與人分享!


乘著輕舟破浪去

◎釋淨虛

進禪堂打七前,輾轉得知未曾聽聞的武功祕笈——聖嚴師父說:禪修時,主要是觀所緣境,不要考慮能緣是什麼,一考慮到能緣,就又是變成「我」。能緣只是個緣而已,它是客觀的。所以要用所緣境淡化能緣的我,然後漸漸把能緣隨時隨地放下。滿心喜悅,帶著躍躍欲試的心邁入禪堂,打算好好修練一番。

以往用方法時,會不由得反觀自照,起念「誰在觀?」;清楚覺知身心、與環境融合的感覺時,又總有個「我在照」的感受,如鬼魅般緊緊跟隨,即使照得愈清楚,默得愈放鬆,那能緣的「我」,卻彷彿變得更加清晰!此次謹記「只觀所緣,一觀到即放下」的原則,心中無論生起任何聲音語言、影像文字,感受到任何身心變化,只要一覺知就放捨……漸漸發現默照更易操作,如同一葉輕舟,順流而下,輕快便捷。

原來,所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是在用方法時,不因感官境界而頻頻回顧,如同泡茶徐徐沖入熱水,掌握注水的溫度、速度和時間,才是決定茶湯味道的關鍵,若是水流平穩,溫度、時間適宜,茶葉自然會舒展開來,茶湯也會香氣四溢,完整呈現原本的豐富茶味。

又如同煲一鍋湯,必須清楚知道烹煮過程中,火候的變化與整個湯料的連動關係,火太猛會燒焦;太弱則熟不透,下手處在火候大小的拿捏操作,而非老是掀蓋查看試喝,待時機成熟,整鍋湯必然滋味道地。

將觀照放在身心氣息的變化上,會不小心落入享受身心舒服的覺受中,相對地,腿痛的感受一來,就更明顯難耐,這其實都已離開了方法。既然覺知的一切都是所緣,便不應著在感受、境界上,還誤以為是清楚的照;不管「能緣」,就可心無旁鶩的默,乘著方法長驅直入了!

一天,師父開示菩提心是最大最深的法門,老婆心切做了許多闡述,並現場查問大眾,最後卻說:講了這麼半天,很多人一定還是弄不清楚!於是又再三交代,要將開示做成文字稿讓大家詳閱!心中正納悶,都已經說得這麼清楚啦,不就是「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嗎?為什麼師父還要如此這般叮嚀……才這麼想著,突然靈光乍現,原來就是因為時時清楚把握自己的心念、身口行為有多麼不容易,所以要學習禪修、佛學、念佛、誦經等種種法門,使煩惱執著消解,進而發大菩提心。是啊!成佛不是因為禪修、不是因為佛學,唯有在生活日常、待人接物,時時刻刻以菩提心為發心,才能真正與佛相應。

記得有位西藏老師提到他初學佛,曾經花費一番工夫,到深山裡尋覓一位潛修已久的上師,想向他學法。上師見到他慈悲地問:「你想學什麼?」他說:「請問什麼是菩提心?」上師嘴角露出一抹微笑,要他先去休息,隔天開始為他一人傳授。原以為這只是入門第一課,接著還有灌頂、密法等,沒想到,上師天天開示菩提心,講了一個多月,直到他下山……

「如何成佛道?菩提心為先。何謂菩提心?利他為第一。」感恩同參道友的即時分享、僧團大眾的共修生活,更感恩師父的恩澤加被,迴向眾生道心增長,法喜充滿。

【利人利己 菩提心2】
從心出發 奉獻中成長

圍爐感恩 續佛慧命

【禪修讀書會心得】
自我 愈減愈輕

【僧眾禪七心得】
菩提心 體會禪法受用

乘著輕舟破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