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環保親子班開課囉!

小菩薩教我的四堂課

每次上課,我都當成是一場莊嚴的法會,
儘管參與者都是十歲以下的小朋友,
在我眼裡,都是有智慧的小菩薩呢!

◎鈕演喜


(劉建志 繪)

和孩子相處,往往是既快樂又煩惱,我家也不例外。以前總覺得孩子不懂事,學佛以後,每當和他們討論佛的智慧與慈悲,卻發現孩子的領悟力超乎想像,不由覺得:小菩薩應是來度化我的。如果能將這些正向能量分享給更多家庭,促使家長和孩子和諧互動、相互增上,該是件很有意義的事吧。

或許是佛菩薩有感應,恰逢舊金山道場新一期的心靈環保親子班開課,在帶領師姊的鼓勵下,我與搭檔的老師接下了這次的任務。

童言無忌 真誠耐心打動我

第一次負責活動難免有壓力,從策畫文宣、備課彩排,到上課互動,雖然盡力準備,卻也忐忑不安,擔心網路上課的實際效果,以至於作夢時還會糾結如何安排內容。慶幸有佛法加持,慢慢消融了妄念,而能集中心力,每當找到好故事、收集到好點子,心情就豁然開朗,更有水到渠成之感。

每次上課,我都當成是一場莊嚴的法會,儘管參與者是十歲以下的小朋友,然而他們的心靈純淨無染,領悟力甚至比我們好,在我眼裡,都是有智慧的小菩薩呢!

四堂課下來,小朋友的童言無忌、真誠和耐心打動了我。每堂全程一個半小時,包括禪修練習,他們都十分專注投入,並堅持到課程結束。對比之下,自己上課的認真度還不如小菩薩們,令人慚愧。這是他們為我上的第一課。

回到當下 真正快樂的開始

課堂分享時,體會到孩子們不同的性格特質,得以從中觀察並調整上課的內容和方式。每個孩子都獨一無二,方法因人而異,但內心的善良本性卻是無二無別,如同我們一樣,與「心靈環保」所根源的精神一致。這是孩子們教我的第二課。

這次課程從情緒管理出發,運用卡通歌曲、兒童故事,和孩子們探討如何應對生活中的心理狀態。道理簡單易懂,做起來卻不容易,比如〈快樂熊貓〉故事中所說的:「吃東西時,就只是吃東西,休息時,就只是休息……真正的快樂,是把注意力放在現在正在做的事上。」面對最簡單的日常,「回到當下」就是快樂的開始,對於雜念紛飛的我來說,正是一種警醒!以身作則的同時,對自己的孩子也多了一分耐心和同理心。謝謝這珍貴的第三課。

感恩眾緣 讓種子生根發芽

雖然擔任小菩薩的帶領老師,課程其實來自所有人的成就。感恩小朋友的參與,讓一切努力都值得;感恩家長們的配合支持、真誠反饋,是我們繼續向前的動力。感恩法師的關懷與信任,讓我們自在發揮;感恩搭檔老師、課程團隊,大家合作互助,一次次耐心排演;感恩洛杉磯道場法師及師姊們的觀摩、鼓勵和建議,使我們受益良多,也為將來兩地的合作打下基礎;感恩一切善緣,圓滿了此次心靈環保親子班,給了我精彩的第四課。

此刻,注視著最後一堂師生合影,看到孩子們的笑容,內心無比歡喜。願我們繼續呵護照顧,讓善良的種子生根發芽,讓這片福田伴隨孩子們一起成長豐收。


▲舊金山道場「心靈環保親子班」線上結業合影。(舊金山道場 提供)

方丈和尚清涼語

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果暉法師

早期的農禪寺,一進入「入慈悲門」,就可看見照壁上寫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是從《金剛經》而來。我們讀《六祖壇經》可知道,惠能大師是聽到旁人持誦《金剛經》,一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就開悟了。但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和《六祖壇經》所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點不一樣。

《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純粹般若系統的,就是「空」的意思,告訴我們不要執著自我中心。人從出生以後,就得面對種種的無常。每天我們做晚課,都會讀誦:「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又如聖嚴師父晚年的身體非常虛弱,每天依然盡形壽、獻生命。真正的珍惜生命,是放下不必要的執著,每天以佛法讓自己成長,少煩少惱,同時也幫助他人成長。

《六祖壇經》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則會通如來藏的思想,簡單地講,就是不僅要放下自己,更重要的是要盡自己所能,幫助周圍的環境和世界,讓大家生活得更平安、健康、快樂、幸福。如果只是純粹地「應無所住」,那就變成小乘的修行方法;因此還有「而生其心」,生起慈悲心和智慧心。所以,「應無所住」是放下自己,「而生其心」是利益他人。

就因緣法來講,煩惱的產生,外境是其次的因素。就算別人欺負你,或受人批評,或者環境不順遂,假使生起煩惱,環境都還是次要的因緣,主因是由於我們的內在有個「我」,自我中心執著的存在,才是最根本的煩惱。修行人看到環境有問題時,要先反省是自己有問題;如果自己沒有問題,那麼看到的環境應該是沒有問題的。所以,我們應該先反省自己,發現問題,要懺悔、慚愧,趕快彌補並承擔責任,然後幫助自己成長,也幫助他人成長。

以上,即是《金剛經》與《六祖壇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差別。

生命自覺之旅

確立菩提心方向

◎廖演昉

幾年前,「生命自覺營」就在我的世界裡出現。二年前到法鼓山上出坡,遇到一位法師。在法師的帶領下,讓我對佛法生起信心,在心裡發願:「今生一定要圓滿生命自覺營。」二○二一年下定決心報名,所有事情都安排妥當後,僧團卻發出公告:「因疫情關係,取消舉辦自覺營。」當時的心情挺失落,不過我繼續發願:「下一年要圓滿生命自覺營。」終於迎來二○二二年,收到確認參加的信件,真的很感動!感恩善知識、感恩得來不易的福報,開啟了我的生命自覺之旅。

練習捨離的這趟旅程中,反思很多。生命是為了什麼?我追求的目標是什麼?生活中的開心,是真的開心嗎?因習慣了現有的生活環境,不想離開「雖然有許多不舒適」的舒適圈,去尋找真正的舒適。然而這樣的狀態,是自己想要的嗎?能幫助自己、幫助社會大眾嗎?

最感動的一堂課,是果光法師分享「創辦人的悲願:建僧」。聖嚴師父曾說能夠奉獻的人,永遠是快樂的、平安的。師父以自利利他為目標,盡形壽、獻生命,想到眾生的苦,自己就不累,只怕無法為他人做一點點事情。這種精神在我的生命裡很難體會到,也使我不斷自我反省,慚愧自己那麼渺小,卻放大到自以為了不起;懺悔自己的狂妄心生起時,竟將所學的佛法拋諸腦後。

「不要一個人的九十分,而是整體的六十分。」營期結束後,更能感受師父說的這句話。這次營隊如果沒有法鼓山整體一起努力,沒有發心的菩薩一同參與,便無法圓滿成就。師父的悲願未曾消逝,而是不斷體現在每一位法師和菩薩身上,並用他們的力量,以心傳心,延續佛法的無盡燈。

雖然到現在,我還持續地「找自己」,但經過這次營隊,更能確立一個方向:「要以菩提心,循著利益眾生的道路、自利利他的目標,找出自己的人生方向。」每一步都是新的一步,期許自己從「心」開始。

這疫年.心學習

超越時空面對面

◎廖中賜(法鼓山社大咖啡班講師)

聖嚴師父曾叮嚀我們,遇到種種困境和狀況時,要用智慧去「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因此,當疫情愈來愈嚴峻,法鼓山社會大學與授課老師們同心協力,勇敢地面對疫情,接受改變授課模式的考驗。

我們啟動了錄影播放及線上直播課程,繼續與學員互動,分享咖啡點滴,這樣的改變對社大、老師與學員,可說是極大的挑戰。因為授課時不再是實體的接觸,而是冷冰冰的螢幕,師生間的互動變得遙遠、有距離感,一切都需要重新摸索和適應,這是陌生的體驗與開始。

為了營造更好的上課情境,線上軟體的運用和學習、攝影器材的架設和添購、網路的穩定和速度、授課內容的簡報製作、咖啡風味的陳述、依對象調整上課方式等等,每一項都會影響上課品質,這些都必須在課前預作準備,再加上一遍又一遍的練習。每一堂課,我們花很多時間去研究:如何讓同學看清楚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環節,如何帶領學員喝出咖啡的味道。

新冠疫情改變了社大的授課模式、上課環境,然而,改變卻是促使我們再次學習和成長的動力。社大師生很快就適應,並融入了新的線上教學模式,透過網路螢幕呈現老師的講解、示範,學員們反饋實作,互動熱絡,似乎超越了時空距離,彷彿是面對面授課!

這樣的遠距教學下,讓人驚訝與感動的是:社大開了一門「70+咖啡課程」,我驚訝地看見長輩們雖然年長,依然有一顆熱忱學習的心,以及面對新科技挑戰的勇氣,著實令我敬佩,真所謂「活到老,學到老」。

疫情改變了你我學習的習慣,只要勇敢地面對、接受、處理,乃至於放下它,你我同樣能在疫情下,共同成長。

舒活一日禪

獲得自省禮物

◎林祐晨

宗教活動為何取名「舒活一日禪」?抱持著好奇和期待,活動當日一到蘭陽分院,便受分院建築所觸動,如此簡潔有力又莊嚴,心中的期待又多了幾分。

法師的講解帶動,讓我有了全新的認識,佛教的活動原來可以如此活潑!

透過各種體驗,不僅拉近法師、關懷員、學員之間的距離,還能從中舒緩緊張。尤其法師的言談,詼諧有趣又富有寓意,在享受活動的同時,也學習箇中蘊含的意義。

過程中,學員們分享各自的體會,自己一方面傾聽,一方面也思考:我遇過同樣的事情嗎?應該如何處理?與上一個活動得到的感想,能否有所連結?

打坐的體驗,使我印象深刻。第一次打坐是在瞌睡中結束,法師很體貼地說:「這是正常的,因為平日累積的疲憊所致。」聽罷,我便反思:平日是否有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

午齋也是很有趣的體驗,一口飯咀嚼一百下,可真是需要專心才能達成的任務。用齋過程中,不時提醒自己「一次只做一件事」,也因此得以體會口中食物的口感、味道。

整天的活動讓我感受良多,或許自己要適時放慢速度、自我內省、自我觀照,方能有所成長。就像在練習動禪時,第一次如此仔細觀察自己的肌肉動作,在過程中發現,很多處肌肉正發出「哀嚎」,如果沒有做動禪,或許我會一直忽視它們吧!

我相信,禪修能幫助自我內省,從內心乃至外在。「自省」是我在舒活一日禪中得到的禮物。

小菩薩教我的四堂課

【一生‧一日】方丈和尚清涼語
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確立菩提心方向

超越時空面對面

獲得自省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