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是溫暖的關懷

我們以清涼來影響他人,以慈悲來幫他人,如果人人這樣,那我們這個世界很快就變成淨土了。

◎聖嚴師父

每一個人都知道,如果有人對我們關懷,我們會感覺到一種溫暖,如果沒有人關懷我們,就會感覺到這個世界很冷酷,所以佛菩薩的慈悲是溫暖的關懷,我們學佛的人,念佛的人,應該要像佛那樣地去關懷、去照顧人。我現在請問諸位,我們究竟是希望人家來照顧我們呢?還是我們去照顧人?是希望佛來度我們呢?還是願意自己也發願去度眾生?

自己就是他人的貴人

很多人都很自私,都希望人家來關懷我們,而很少想到我們自己去關懷人、幫助人、慈悲人。什麼原因呢?就是我們的溫度不夠,我們的心沒有溫暖,我們的心是冷的,所以很容易吸收人家的暖氣。如果大家都在吸收別人的暖氣,我們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的世界?變成冷酷的世界。當每一個人都感覺到冷酷的時候,這個世界就很可怕,變成地獄了,我們還沒有死,就感覺到地獄的可怕在我們的四周。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溫度,每一個人都有很好的條件和能力去關懷人、幫助人、慈悲人,但是我們自己不願意去做,很多人都希望求佛、求菩薩、求神的保佑和賜福,而自己沒有想到也去保佑人,也去賜福給人。這種人多半這樣講:因為我是凡夫,所以求佛、求菩薩、求神來幫助我,我沒有力量幫助人。

很多的人經常期待著貴人相助,但是沒有想到自己就是其他的人的貴人,自己就可以付出溫度和熱度來幫助人!如果人人都期待著貴人的幫助,那誰是貴人呢?誰能幫助人?那就只有等待佛菩薩或神變化成貴人來救我們、幫助我們了。

學佛的清涼智慧、溫暖慈悲

事實上,佛菩薩變成貴人來幫助我們的情形是有,但不是常常有。既然我們有心要學佛、信佛,我們學佛的什麼──學佛智慧的清涼,學佛慈悲的溫暖;也可以倒過來說,清涼的智慧,溫暖的慈悲。

我們以清涼來影響他人,以慈悲來幫他人,如果人人這樣,那我們這個世界很快就變成淨土了。只要有一部分的人這樣做,我們這個世界就能夠得到改善。如果我們在一天之中,有一部分的時間想到自己是佛教徒,自己是念佛的人,應該有溫暖的慈悲,有清涼的智慧,則不僅對我們自己,就是對我們的環境,都會產生非常好的影響。

但是很多的人都希望人家慈悲自己,希望人家有智慧,而說自己是愚癡的人,是凡夫,沒有慈悲,所以希望人家做好事,自己不要做;希望人家來幫助我,我不要幫助人;人家的東西都是我的,我的東西不是別人的。如果我們這個世界像這樣的人愈來愈多的話,這不是地獄是什麼?

有慈悲有智慧 人品一定好

所以學佛的人,念佛的人,一定要真正的向佛菩薩學習,學習什麼?清涼的智慧和溫暖的慈悲,這樣子,才能使得我們這個世界產生兩個結果,就是我們大殿上掛的兩句話:「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很多人自己不希望提昇自己的品質,卻希望別人的品質提高,自己一天到晚不做好事,不說好話,不存好念,但是希望能夠生到淨土去,這種想法實在是太自私了,自己的心不清淨,怎麼能夠使得我們這個世界清淨呢?

慈悲也好,智慧也好,一個人既有慈悲又有智慧,這個人的品質一定會好,所以學佛、念佛能提昇人的品質。有慈悲有智慧,你的品格、品德一定要比沒有學佛的時候好,自己學佛能夠影響我們的家庭少一些口角,少一些煩惱,少一些是非。能夠影響我們生活環境其他的人也能少一些口角,少一些煩惱,少一些是非,那我們所處的環境就比較寧靜,比較乾淨,這樣就是人間的淨土出現了。

(摘自《佛法的知見與修行.慈悲的溫暖》)

別有味的茶會

沒有熱水、沒有茶葉的茶會,如何體驗禪味?四月十日上午,護法總會淡水分會中正路據點展開一場別開生面的茶會。來自淡水、大信南分會十六位茶禪種子學員,在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果鏡法師指導下,學習以禪的心法演練泡茶程序,清楚覺知「身在哪裡,心在哪裡」。

茶人上座前,先養靜。「從布置茶席開始就已經在禪修。」淡水分會義工方麗卿體悟到,當攤開茶布四方鋪平、專注地將齊備的茶具各就各位時,收攝桌上餘物,也清淨內心的雜思。

上了座,茶人揣摩著溫壺、燙杯,置茶、沖茶,心中不見一人,席上沒有一語,只有當下一念:清清楚楚知道手的每個動作,全然覺知身體,心、手、茶具融合為一,安住當下。聽到果鏡法師提醒:「我們平常喜歡一次做很多事,然而泡茶是一次做一個動作,一次把一個動作做好。」學員陳建富將左手安置腿上,右手提起茶壺,懸空模擬茶湯倒入茶盅,分斟至茶杯,練習清楚每個動作。

恭敬地將第一杯茶遞給茶友,茶人心中開始有眾生,開展利他度眾的契機。大信南分會悅眾陸蓉蓉說,心靜則生虔敬與感恩,好比拿著蘸墨的大筆,原地轉身繞一圈,仍能畫出一個圓,願以此至誠真心來奉茶。
少一分匆忙,多一分覺察,茶禪種子正在萌芽。透過泡茶的每一個步驟參禪,讓自心放鬆和沉澱,使茶心、禪心,不一不二。下一堂課,待壺裡裝入滾燙熱水,唯有保持這清楚一念,專注沏茶,當知茶味,亦知禪味。

(文/魏子茵.圖/李佳純)

線上禪心生活心得

心清楚,答案就出來了

◎廖麗萍

前年(二○二○)得知傳燈院舉辦「禪心生活」課程,尚未符合報名資格,去年資格符合報了名,卻因疫情取消,今年改為線上課程,立刻報名參加。「在生活中用方法,在方法中過生活」,我用這句來當學習核心,也用來檢視自己的知見是否正確、是否將方法實踐在生活上。

演一法師講解「知五蘊,觀五蘊,運五蘊」時,視訊畫面出現一杯有蟑螂拉花的咖啡。法師問我們:「敢喝的請舉手?」懼怕蟑螂的人,即便知道是圖案,還是不敢喝。法師再問:「攪拌後圖案消失了,還敢喝嗎?」恐懼的人依舊不敢喝。法師以此為例,說明我們有太多五蘊的經驗被「綁架」,藉此引導我們在生活中練習不給標籤。

果醒法師闡釋了「心中的媽媽不是媽媽」、「認物為己」、「現象是波浪,佛性如大海」等譬喻,讓我們藉由「不住不續」、「不跟不壓」、「玩漩渦」等,建立正確的知見來修行。

在輕鬆爽朗的笑聲中,常乘法師為我們講解「貴知見,不貴行履」、「修行前的行為如何,不重要;只要修行時,努力於淨心的工夫」等禪修觀念。兩天連貫相續的課程、分組討論、大堂Q&A,都是為了引導我們建立正確知見,避免帶著錯誤知見前行。

「有時,有問題不用問,繼續用方法。心清楚了,答案就出來了。」聽到常乘法師這段勉勵,頓時有會心之感。先前自己有疑問時,也是透過繼續用方法,從而找到了答案,這也證實了自己走在正確的學習路上。

疫情改變了學習方式,自己反而因線上課程,縮短了距離的不便,更能有效利用時間來學習,而以前模糊不清的知見,經由這次課程更清楚明白,可說是最大的獲益之處。

齋明寺禪一心得

成為誠實的底片

◎李欣龍

家父曾問:「為何法鼓山的寺院道場,如此低調有品質,而且法師都那麼溫文有禮?」我回答父親:「這不是巧合,也不是偶然,而是聖嚴師父的『願』,讓法鼓山成為學習型的修行組織,每一位進來的人都在學,也還在學;正在修,也實在修。」

法鼓山在桃園大溪的道場齋明寺,是座百年古蹟,後邊連接著禪堂、櫻花道、翠綠草地。這次齋明寺舉辦的一日禪,是參與多次的禪修中,法師開示最少的一次,卻是很具啟發性的一次。

法師引導我們練習「直觀」,就是不以任何想法,不以任何既定的價值、慣性、喜好、定義「看出去」,讓自己成為「誠實的底片」,如同無塵的反射鏡,反映如實所見。有學員分享直觀時,發現一根草的模樣、一陣風的吹拂、一道光的折射、一隻手的樣子,都變得十分不同。也許最後不知道這是什麼,只是看,就是看,沒有任何的分別與認知。

直觀的過程中,雖然對象沒變,但是遠近距離、時空交錯,造成不同的作用與感受,例如太陽若出現在面前,可以將人融化,而遠遠地卻可以溫暖大地與每一個人。下次回來也許可練習直觀齋明寺,也可試著直觀未來虛擬世界「元宇宙」(metaverse)。

一日禪的經行、托水缽,許多人小心翼翼呵護那缽水,經歷原地轉圈、猜拳、與他人換水缽等關卡。一位師姊分享,自己在托水缽的過程中非常謹慎,最後到達終點時,卻被要求跳三下,馬上水濺四溢,她當下體悟到:一切都是空的,自己不讓水溢出的執念,反而成為路上的牽絆與限制。

第一次托水缽的我,直觀眼前的水缽,水缽是否真的存在,缽裡到底有沒有水?是水缽跟著你,還是你跟著水缽?是水跟著你,還是誰跟著你?

初級禪訓班心得

找到安心的方法

◎許慧滿

高中時代最喜歡上英文課,因為可以聽老師分享禪宗的故事,尤其是佛印禪師和蘇東坡的趣事,「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至今仍印象深刻,也因此開啟我對禪修的興趣。

兜兜轉轉多年後,終於有機會參加法鼓山舊金山道場舉辦的初級禪訓班。參加之後,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如果早學會方法,以前痛苦的日子或許可以不那麼痛苦。一直在找尋安心的方法,眾裡尋它千百度,上網一查,它就在舊金山道場。

拜疫情所賜,可以透過網路參加禪訓班。以往對於禪修的概念,停留在日本動畫裡,師父拿著香板將修行者當頭棒喝。實際參加後,一掃既有的印象,禪修除了坐禪,還有動禪、立禪、臥禪等,印證了生活裡無處不是禪。每一種都在師兄姊親身示範後,學員照著做,由於分組練習,不懂的地方都能及時得到解答。

四堂課中,法師深入淺出的說明,讓我們循序漸進,對禪修有基本的了解,包括禪修的功能、心態、基本觀念,以及打坐的姿勢、用具、方法等。每堂課後都有作業,多年不曾寫作業的我,彷彿回到學生時代,一開始覺得有些壓力,不過很快就體會到法師出作業的用意。

透過放鬆觀察,才發現自己的身體有多緊繃。另外,「找一天好好觀察自己,從早到晚的每個時段心情是否放鬆」這項作業,更讓我有機會與自己對話。透過作業,才明白什麼是「身在哪裡,心在哪裡」,也才慢慢懂得如何放鬆。雖然剛入門,但我們已知道方法。「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接下來就是不斷地練習,讓自己更精進。

這四堂課就像一把開啟寶庫的鑰匙,期待有緣人一起入寶庫開發智慧。感恩舊金山道場常興法師、各位師兄姊的引領,讓我們得以一窺禪法的奧祕。

【互為彼此的貴人2】
慈悲是溫暖的關懷

別有禪味的茶會

【線上禪心生活心得】
心清楚,答案就出來了

【齋明寺禪一心得】
成為誠實的底片

【初級禪訓班心得】
找到安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