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寮 遇見香積魔法師

望著白玉苦瓜染上了甜菜根的紫紅色,
在胖胖鍋的熱氣縈繞下,
我看見了香積魔法師們正拿著鍋鏟,
歡喜地攪動著,還俏皮地微笑呢……

◎林麗華(總本山香積組主廚)


(本刊資料)

因緣和合,去年(二○二一)恰巧從職場退休,先前在天南寺護持早齋六年的時光,讓自己有善緣從法鼓山社會大學的學員,轉為社大的素食烹飪課的老師。常期許自己是一塊海綿,可以廣納吸收,當機會來時,有能力把門打開。

護持大寮 爐灶間點燃願力

方丈和尚果暉法師關心大寮義工的人力情況,商請法鼓山社大開辦香積義工培訓課程。善緣開啟,這門課由我承擔講授,自喻如「母雞帶小雞」,引領二十位來自各地的學員,大家都有護持法鼓山大寮的共同信念,願意在爐灶間點燃自己的願力。

記得第一次帶領學員站上大寮的黑鍋區煮菜,眾人睜大眼睛,看著巨大的鍋子,和隱藏底下的爐火,心裡難免有些惶恐。我細心引導每組學員發揮互助精神,拿瓢子、遞鹽巴,當下眾人彷彿具有魔法般,將一道「謝黃豆腐」完美呈現。

課程培訓為期六天,成果發表當天,我們承擔了週日的午齋。全體學員分工合作,再次圓滿任務。會後果高法師關懷,給了我們整體九十分,美中不足的十分,是因為我忙碌得像陀螺般,轉到黑鍋區看滷牛蒡,隨即到胖胖鍋看豆干,還去烤箱區探望能量沙拉,同時記掛著湯鍋內的紅燒湯……由於學員都是新手,唯有自己這隻母雞站在身邊,大家才能安心。看見每道菜肴都剩下空盤,深深感受到香積魔法師們的用心與願心。

香積義工們剛完成初階課程,進階課程即於七月開課。學以致用,累積經驗最為珍貴,所以我帶著學員每個月固定到大寮出坡。上個月承擔了一次宴客菜,學員奉獻手作的料理,再搭配開出的菜單。由於經驗不足,拼盤的呈現不盡理想,典座演願法師幫忙添購材料,原本單調五色的拼盤,經法師畫龍點睛的巧思,展現更繽紛的樣貌。大寮的法師們,個個一身好廚藝!當天我們還炒了一道菜,將蘑菇化成一粒粒貝殼,十分討喜,再次感受到:大寮真是一個深具魔法的地方!


(本刊資料)

素食大阪燒 美麗轉身上桌

回憶起昨天的午齋,我們做了一道大阪燒,近五百人的分量。在只有五位學員幫忙的情況下,我們「且戰且走」,先將餡料入烤箱,發現成品不香,會黏盤不易夾取,當下決定將烤成定型的大阪燒切割,再入煎台,製作過程不斷變身進化,終於在出菜時間,淋上沙拉海苔絲,美麗轉身上桌。

還有鑲入甜菜根的白玉苦瓜,搭配鳳梨,又是一道手工菜的進階版。望著白玉苦瓜染上了甜菜根的紫紅色,在胖胖鍋的熱氣縈繞下,我看見了香積魔法師們正拿著鍋鏟,歡喜地攪動著,還俏皮地微笑呢。

這輛開往香積大寮的繽紛魔法列車,已經啟動,歡迎您一起來搭乘!

方丈和尚清涼語

兩類學佛的入門──隨信行與隨法行

◎果暉法師

學佛的入門,論典上說有兩類,一類稱為隨信行,另一類叫作隨法行;也可說一個是從事入理,另一個是從理到事。

隨信行是從感性入門,就像我俗家的姑媽老菩薩,雖然佛法義理懂得不多,但是她很虔誠,經常念觀音菩薩、拜觀音菩薩,因而對觀音菩薩起了很大的信心,這是屬於感性、隨信行的一類。此外,雖然自己不會講說佛法,但相信佛陀所說的,以及祖師大德、師父所講的佛法,這也是一種感性層面的隨信行。

另一類叫作隨法行,以理性入門。理是觀念、道理,但是需要事理和合。純粹的理性,會變成只是一種邏輯、知識,和自己生命並未產生連結。比如有些學者,他們僅是從事研究佛學,並不一定學佛;或是自身並非佛教徒,比如神父或者牧師,也可以成為佛學專家。

有位知名的英國佛教學者原來是天主教徒,後來接觸藏傳佛教,成為佛教徒,但在一、二十年後,又再回復成為天主教徒,固然他寫了許多佛教專業書籍,但是學術研究與他內在的信仰並沒有真正結合。

從理性層面而言,佛法有正知見的義理需要用心去思惟,但理性與感性要能充分結合,才能夠開智慧。如果完全理性,至多只能達到哲學層次。就像有些人能夠講很深的中觀,但他沒有實際的體驗,無法啟發對內在生命的影響。因此修學佛法,無論是以隨信行入門,或以隨法行入門,最終能夠理事和合,即觀念、理解與信仰、體驗並重的話,最理想。

簡而言之,隨法行,等於先有了修行地圖,走的路可能比較快一些,但如果只看地圖而不起行的話,那還不如隨信行。隨信行,則一開始未見到地圖,然因為邊走邊學,也就步步向前,漸漸看到路途的方向了。
以我個人來講,也是從隨信行而入,這也是多數人走的路;真正隨法行這一類的人,則是相對的少數。

法鼓山人文參訪營有感

許下一個千年之約

◎黎美君(成功大學法青學員)

曾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講座中聽聞佛學,不但理論嚴謹,還具有實用性,自此開始對佛學產生興趣。之後,從香港到臺灣成功大學就讀,大一時選修陳弘學教授的「哲學文論選讀」,因而有幸參加八月份的法鼓山人文參訪營。

從臺南出發至總本山,往返途中,受到臺南分院師兄姊和外護菩薩們悉心照護,從分發防疫酒精、車程中的點心飲料,到山上的午齋,還為我們準備可摺疊式便當盒。即使黃昏即用完藥石,還預備點心讓我們晚上補充體力。這一切,讓我深切體會何謂「大菩提心」,站在別人的角度為人著想,讓我們能安心專注在活動中。藉此獻上最衷心的感謝。

這兩天所得所感太多,體會深刻的,包括第一天午齋後參訪總本山,天氣晴朗加上導覽講解,得以感受引人入勝的建築設計,例如:建築物像從地上長出來,完全融入大自然中,同時採用環保概念,收集雨水再利用,還有祈願觀音殿前的水池、大殿佛像下的地宮等。深深觸動我的是導覽師兄說:「但願千年後地宮開啟時,我們仍能聚首一堂,共同見證。」希望千年之後能有此殊勝因緣。

晚間上課,青年院監院演柱法師從小遊戲開始,深入淺出講解何謂「因、緣、果」,以及三者間微妙的關係。感謝法師開示,一個困擾自己很久的心結,終於得以解開。

記得在香港考汽車駕駛路考時不合格,教練向我說:「為何別人能做到,你卻做不到?你真是要檢討一下。」那時有點傷心,自問已盡力,為何仍未達標?此後自己像中了魔咒般,凡事未達理想,便責怪自己是否未盡力?為何他人可以,自己卻失敗?無形中給了自己很大的壓力。

直到聽了法師解說,才明白自己一直被「努力一定會成功」這個觀念所束縛。其實成功與否還需要「緣」配合,如同古人所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現在我會竭盡所能將事做好,其他就放下,就看能否有「緣」成就了。

兩天的行程除了安頓心靈,也認識不少投契的同學和師兄姊,還認識了自己,檢視自己的價值觀,這些智慧令我畢生受用。很感恩有機緣參加這次活動。

拜梁皇懺心得

聽聞五心歡喜精進

◎李英慧

感謝剛往生的父親,為了超薦報恩,成就我全程參與農禪寺《梁皇寶懺》法會,六天下來,共禮拜二千多尊佛菩薩。前三天感覺度日如年,所幸第一天方丈和尚果暉法師開示時,雖然精神不濟,仍記得所提的「五心」:虔誠心、感恩心、慚愧心、懺悔心、現在心。

許多人總會因環境變化影響自己的虔誠心,使學佛之路無法持續,這歸究於我們無法照顧好自己的心。《心經》開頭便說「觀自在菩薩」,觀照自己,人人皆有像佛菩薩一樣的清淨心。如何保有心的清淨?方丈和尚勉勵我們放下自我執著,多有忍耐心、感恩心。

能參與這場法會,很感恩義工們的奉獻,他們正在造善業、結善緣,同時讓人覺得感動,也因而生起感恩心,生起布施的動力,發願幫助他人種福田,自己也往往因此收穫良多。

我相信佛法所說的因果,對人對事如有慚愧心,知錯能改並在佛前求懺悔,永不再犯,勤做布施、積善業、結善緣,一定能減業增福。我們生生世世都在造業受報,此生有緣學佛,更要廣結善緣,停止造惡業,而且不僅為個人消業,也要迴向三界眾生離苦得樂,更要分享佛法,讓眾生獲得法益。

這次參加《梁皇寶懺》法會,不斷地唱誦、跪拜,身體忍著跪痛,內心甚是歡喜,這也算是忍辱和精進吧。聖嚴師父曾說「心靈環保」就是要保持平常心,願大家活在當下,隨順一切因緣,接受萬物持續變動的事實,無須執著起煩惱。願我們在學佛時,像海綿一樣不斷吸收正知見;在生活工作中,像海綿一樣收放自如。

法鼓徵文

分享善的力量!

聖嚴師父曾說:「當外在的環境起了變化,我們要知道那是外在環境在動,心不要也跟著動。」防疫期間,您如何以法安心?生活中,您有哪些學佛故事、修行體驗?邀您提起筆,與讀者分享善的力量,把好的心念與行動傳出去。

■來稿請寄:臺北市112北投區公館路186號5樓 《法鼓》雜誌收
■傳真:(02)2896-0731
■E-mail:mag@ddmf.org.tw
■請註明「法鼓徵文」
(本刊保有刪修權,若不願修稿,請於來稿中註明。文稿如經採用,請至各地分院索閱,將不另行通知)

在大寮 遇見香積魔法師

【一生‧一日】方丈和尚清涼語
兩類學佛的入門──隨信行與隨法行

【法鼓山人文參訪營有感】
許下一個千年之約

【拜梁皇懺心得】
聽聞五心歡喜精進

【法鼓徵文】 分享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