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236期 2009.08.05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教育文化  特別報導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焦點報導

   

僧團30而立 繼起師父建僧悲願

從農禪寺院到法鼓山體系 僧眾發願承續師志 建立現代化僧團典範

▼在師父的帶領、開創下,僧眾們在奉獻社會與成長自我的過程中,留下僧團成長的軌跡。圖為二○○六年僧活營,師父與全體僧眾合影。(僧團 提供)

◎編輯室

法鼓山僧團,在今年邁向三十而立之年。全體海內外僧眾六月二十八日齊聚法鼓山園區,舉行第五屆全球僧團大會,行使第三任方丈同意權,並遴選第四屆僧團代表,會議順利圓滿。

會中,法師們透過影片回顧在師父帶領下,僧團三十年來的發展歷程,更深深地體會師父建僧弘法的悲願。感念師恩,法師們同心共識,將承續師願,樹立法鼓宗風,弘揚漢傳佛教,使正法久住,並促進人類幸福和世界和平。


以健全僧格 清淨和樂為目標

▲師父在早齋開示中所講述的出家心行,字字珠璣,是僧眾珍視的終生修行指南、調心良藥。(李東陽 攝)

僧團的建立,源於一九七九年八月,師父為培養弘揚佛法、住持三寶的青年僧才,於北投農禪寺成立「三學研修院」。次年,剃度四位僧眾;其後每年剃度弟子,逐步建構僧、尼二眾的僧團。僧眾以養成健全的僧儀、僧格、僧德為行持目標,致力於建立清淨和樂、如法如律的僧團,奉行師父教誨,「以凡夫身修出離行,以人間身修淨梵行,以出世心修菩薩行,以入世心成就眾生」,落實大乘菩薩道的精神。在「奉獻即修行」的理念下,僧眾全力推廣以「心靈環保」為核心的三大教育事業,開展出禪修、佛學、人文教育、學術研究、社會關懷及慈善救濟等事業,並在國際間進行宗教交流、推廣和平。

回顧僧團三十年的成長,可分為三個階段。初創時期,僧眾依循古叢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過著淳樸的農禪寺院生活。第一批剃度弟子果祥法師表示,以前師父常利用一起出坡的機會,針對弟子個別需要因材施教。雖然沒有制度化的教育,但僧眾們以入眾、倚眾、隨眾、靠眾為生活規範,安住於僧團,調和身心,形成質樸踏實的道風。

▲僧團初創時期,僧眾們依循古叢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過著淳樸的農禪寺院生活。(僧團 提供)

法鼓山於一九八九年創建後,僧團開始規畫整體僧伽教育,也逐漸建立組織制度,此時的發展重點是建立清淨和樂的僧團,例如在一九九○年,僧團制定共住規約,秉持六和敬的精神,在生活、執事、僧俗互動上有明確規範,違犯者也有悔過罰則,是僧伽制度建立的開始。二○○○年,僧團召開第二屆全球僧團大會,擬訂「法鼓山寺組織章程」,完備了僧團組織架構及制度規章,具體實現現代化的僧團運作機制。


三十年教誨 奠定穩健的基礎

在師父揭櫫「悲智和敬」的校訓中,法鼓山僧伽大學於二○○一年創校,以培養具大悲願心之宗教師為宗旨,至此,僧眾教育發展為學院式僧伽大學的基礎教育及僧團的終身教育體系。

▲二○○一年僧大創校,僧眾教育從師徒式教育發展為學院式的基礎教育及僧團的終身教育體系。(僧團 提供)

二○○五年,位於金山的法鼓山總本山落成啟用,僧團也重新調整組織,轉為以僧團為核心,統理各事業單位的組織體系。師父並在該年傳法十二位法子,隔年九月遴選果東法師為第二任方丈,將悲願傳承至第二代。僧團組織和制度隨著僧團成長而演變,經過二○○五、二○○六、二○○七年的陸續修訂,已趨健全完善,奠立了法鼓山發展的穩健基礎。

串起這三十年歷史背後不變的深心大願,是師父承繼自太虛大師「建僧」的悲願。三十年來,師父每每透過「早齋開示」、書信,並在僧大開辦「出家心行」、「高僧行誼」以及「創辦人時間」等課程,不斷對弟子開示出家心態與觀念、調心與調身的方法、僧眾共住共修之道、僧團制度與規約、執事的正確觀念與倫理等。字字珠璣,均是僧眾珍視的終生修行指南、調心良藥。

在師父長期奠定的厚實基礎及教導下,至今,法鼓山的使命、共識、方法與實踐,已成一完整的教育體系。僧眾進入此體系修學,同時也在此體系下弘化,養成氣度恢弘、眼光遠大、具悲心願力、住持正法之宗教師。法鼓山僧團期望在佛教新世紀中,成為世界性佛教的一個典範,繼續在世界建立人間淨土。

.................................................................................................................................................................................................................
▲對於再度獲得僧團託付續任,方丈和尚表示,將更謙卑學習,努力承擔起弘傳師父理念,以及中華禪法鼓宗的使命。(李東陽 攝)

【專訪第三任方丈和尚】

感恩僧團託付 落實理念領導

◎梁金滿

六月二十八日甫續任第三任方丈的果東法師,隔天隨即飛往美加,展開海外關懷行。出國前夕,方丈和尚分享接任方丈以來的學習成長,同時對法鼓山的未來,提出願景與期許。

方丈和尚表示,從師父手中接下第二任方丈,是個人學習成長的新階段。同時兼任事業單位的領導人,必須面對來自各方的期待,「大家都等著我下決定」,過程中要傾聽不同的意見,盡量「安每個人的心」,但又必須趕快依決策方向推動,這些都是在事上培養耐心、毅力的因緣,「自己也能從中察覺不足之處,藉機歷練成長。」

學習最多的是師父的指導與身教,「心量要大,眼光要放遠……最重要的是創新……」方丈和尚拿出幾張筆記手稿,上頭寫滿了師父慈悲的教誨。此外,細膩如人際應對進退,師父也不忘叮嚀。二○○七年有一次師父到醫院例行檢查,仍在病床上教導應對外界活動邀約、出席宴會的原則。師父說,身為現代的出家眾,如果不與社會適度互動,很難接引大眾,並舉太虛大師和弘一大師為例,指導如何拿捏原則,又不流於無謂的交際應酬。

以前大家都習慣請示師父做最後決策,現在師父不在了,方丈和尚表示,法鼓山以僧團為領導核心,教團整體的策略方向,將透過宗務綱領執事與事業體主管的聯席會議達成共識,使僧俗四眾更加凝聚,落實師父說的「法鼓山不以個人領導,而是以理念來領導」。

師父圓寂後,各界報名皈依、禪修、上山參學、報考僧大的人數都超越以往,顯示社會對法鼓山的高度認同;而剛剛圓滿的全台護法悅眾關懷行,更感受到信眾的悲願力。方丈和尚表示,「我們珍惜這些因緣,更將逐步踏實地去創新、突破,掌握我們的理念,結合內外資源,呼應社會脈動,開創新局。」

回憶三年前遴選第二任方丈時,師父曾如此對弟子們「打預防針」:「師父當時說,誰都不要動念頭,認為最好不是我;誰都不要動念頭,覺得應該是我。方丈的職務是常住交付,龍天賦予,執事派任了就是去承擔,對個人更是榮譽。」如今再獲僧團託付,方丈和尚表示,將更謙卑學習,努力承擔起弘傳師父理念,以及中華禪法鼓宗的使命。

.................................................................................................................................................................................................................
▲果祥法師(左一)是師父一九八○年第一批剃度弟子,見證僧團三十年的發展。 (僧團 提供)

【農禪家風】

師徒一起出坡 個別因材施教

◎釋果祥

早期師父沒那麼忙,弟子也不多,師徒生活在一起,因此能時時親近師父,領受師父的教誨。

當時在農禪寺,是名副其實的農禪生活,每日早齋後,弟子都會與師父一起到菜園出坡。師父會利用一起出坡的機會,跟大家講故事,也會視個人根器,為弟子講述切合需要的故事。這樣的教育方式,非常鮮活、感人,又有效!我個人受師父的影響很深,從師父的言談舉止,去學習如何當好身口意三業清淨的出家人。

早期師父雖然奔忙於東西方的弘法事務,但只要人在國內,就會親自為弟子上課,若是出國弘化,也會聘請老師來授課。師父為弟子安排的課程,都是很受用、實用的。可惜上課的人不多,有時甚至只有我一人。我還曾為此請示師父,聘請老師授課,學生卻只有一人,豈不是很浪費?師父卻認為,要培育人才,就要投注心血,可見師父對僧眾教育的重視。

建僧是辛苦的,有句俗諺:「寧帶一團兵,不帶一堂僧。」但師父很愛護弟子,希望開發每個人的潛能,培養我們成為能為佛教所用的出家人。因為師父相信發心來出家的人,都是有善根的,且具衛法護教的菩提心,因此一直很用心地不斷作出調整,希望僧眾都能安住身心、堅定道心,為弘揚佛法奉獻力量。

.................................................................................................................................................................................................................
(僧團 提供)
(江思賢 攝)
(梁金滿 攝)

承擔如來家業 推動三大教育

大學院教育

大學院教育是三大教育的基礎,而僧伽的培育更是法鼓山永續經營的關鍵,由僧伽大學所培育的出家眾受完教育後,再投入大學院的教學、研究工作,才能培育更多具悲心願力、住持正法的僧才。

 

大普化教育

普化教育涵蓋禪修、念佛、法會共修、佛學推廣課程、讀書會、文化出版等。大普化教育的主力是以僧團為核心,引領大眾從自心清淨做起,傳播淨化人心的理念,提供現代人實用可行的安心之道。

 

 

大關懷教育

以佛法圓滿每個人生命各個階段的需求,從慈善基金會的急難救助、防治自殺關懷生命、到臨終關懷、推廣心六倫運動,都可以看到法師們的身影,可說是入世化世、菩薩願行的具體實踐。

.................................................................................................................................................................................................................

【法鼓山僧團發展簡史】

年代 重要紀事
1979 •師父於北投農禪寺成立三學研修院,制定院訓。
1980 •剃度四位弟子,包括:1位沙彌、3位沙彌尼。
1990 •3月三白羯摩制定「共住規約」。
1991 •9月首次於法鼓山上辦「常住菩薩營」。
1994 •草擬僧伽教育體制辦法。
1997 •8月首次法鼓山僧團結夏安居。
1998

•僧團成立教育院,規畫僧伽教育體制與課程。
•9月師父開示,首度將創辦佛學院納入計畫。

1999 •僧前教育開始。
•3月舉行第一次僧伽大學籌備會議。
•8月舉行「1999法鼓山第一屆全球僧團大會」。
2000 •8月舉行第二屆全球僧團大會,擬定「法鼓山寺組織章程」。
2001 •9月12日僧伽大學第一屆開學。
•11月2日《僧大通訊》創刊。
2003 •1月僧團《法鼓僧報》創刊。
•2月24日開辦「出家體驗暨僧才養成班」。
•9月舉辦「2003法鼓山第三屆全球僧團大會」。
•9月舉辦「法鼓山僧團請執培訓營」。
2004 •2月僧伽大學舉辦首屆「生命自覺營」。
•4月僧大《僧芽》雙週刊創刊。
2005 •1月首屆僧才養成班15位學生畢業。
•9月首度舉辦傳法大典,12位弟子傳承。
•9月僧大首屆畢業典禮,畢業生9位。
2006 •7月公告制定「法鼓山方丈敦聘辦法」。
•7月僧伽大學首度舉辦畢業製作成果發表會。
•8月舉行三年一次之僧團大會,修定「法鼓山僧團共住規約」。
•9月第二任方丈果東法師接位。
•9月僧伽大學設立禪學系開始招生。
•11月26日僧團公告師父制定之「防墮落防腐化原則」。
2007 •7月公告「法鼓山體系功能暨組織架構」,以三大教育為主軸。
•9月起舉辦首屆僧命體驗班,為期5個月。
2009 •2月3日師父捨報圓寂。
•5月僧大《法鼓文苑》創刊。
•6月果東法師續任法鼓山教團第三任方丈。


•資料來源:《法鼓山年鑑》、僧團三學院

.................................................................................................................................................................................................................

【更正啟事】

本刊235期第五版「中華佛學研究所三十週年特別報導」,有關師父接任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所長之圖說誤植,正確應為「一九七八年,在中國文化學院校長潘維和(右二)監交下,師父接任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所長,開啟佛教人才培育的新頁。」謹此更正。

.................................................................................................................................................................................................................
僧團30而立 繼起師父建僧悲願

【專訪第三任方丈和尚】

【農禪家風】

承擔如來家業 推動三大教育

【法鼓山僧團發展簡史】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