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從有所求到無所求

有一天,見某人行色匆匆,我有感而發地問他:「為誰辛苦為誰忙?」他說:「不為誰。」然後他用同樣的問題反過來問我,我說:「為初心。」

我明白對方回答的意思,但似乎境界太高,沒有著力點。

相應部經典》卷五十一記載:一名婆羅門前往阿難尊者的處所,請教阿難尊者為何要跟隨佛陀修行?阿難尊者說為了斷欲。婆羅門於是請教斷欲的方法,阿難尊者便以「四神足」來解答:欲求、攝心、精進、觀照。婆羅門聽了很納悶,質問阿難尊者:「以欲求來斷欲,哪有這種道理!」阿難尊者反問婆羅門:「你來這裡之前,是不是先有前來的欲求,來了以後,那欲求就消失了不是嗎?」尊者又說:「同樣的道理,當一個人證得阿羅漢果以後,他先前想要證阿羅漢果的欲求就會消失。」

聖嚴師父在《禪的體驗‧禪的開示》書中提到,修行好比登山,鍥而不捨地爬,爬到筋疲力盡,倒下來睡。睡醒後山不見了,才發現所做的努力只不過是場夢。但是在夢裡確實有一座山,如果在夢中沒有盡力爬上那座山,就無法夢醒。

佛教常講「空」,但空的意思不是什麼都沒有;佛教也說「無所求」,但無所求並非什麼都不要。說「空」、「無所求」,無非為了破人們的貪欲和執著,有貪欲和執著就會有苦。執著「不執著」也是執著,一樣是苦。

佛陀初轉法輪時,對五比丘宣說「四聖諦」:眾生苦的事實、苦的原因、滅苦的結果、滅苦的方法。如果沒有苦,就不需要學佛;正因為有苦,才會有修行的欲求。

我沒告訴那個人我的初心是什麼,他也沒問。每個人學佛修行的初心不盡相同,但都離不開離苦的欲求,無論是自己的苦,還是眾生的苦。我們天天發願、回向,也是一種欲求,會引領我們趨向離苦,一直到很多很多年以後,當我們悟道時,就不會有離苦的欲求了,因為已不再有苦可離。這才是真正的不執著、無所求。

◎文: 果然是大師

◎文、圖: 摘錄自《心靈電子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