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安住當下的快樂 「像佛一樣生活」講座心得

長週末的週日下午,近百人齊聚舊金山道場,參與了一堂別開生面的經驗分享課程。常啟法師曾於舊金山道場講述《證道歌》及《維摩詰經》。法師風趣的談吐、藝術家般精細的觀察與描述、解行並重的獨到心得,吸引了眾多粉絲。這次也不例外——各種各樣陌生或熟悉的面孔,從充滿期待和好奇到笑聲不斷又若有所思,結束時更是全場鼓掌,不捨得離開。

法師參訪三天就決定改題目分享所得。是什麼使見多識廣的他如此受觸動而急著分享呢?有幸與會的我拙筆摘錄印象頗深的幾點與大家分享。

一、快樂是什麼?
世人都尋找快樂。關於快樂的話題傳播最快。法師參訪Shasta Abbey時, 發現看起來很快樂的人並不知道什麼是所謂快樂。只知道:這樣就好,沒壓力,安住當下,不擔心過去或未來;如果貼上快樂的標籤,恐怕就會引來比較心,而無法快樂了。然而在苦樂兩極跳躍的現代人又是否能品嚐到真正的快樂呢?最撫慰人心的音樂,雋永深情;最讓人舒服的表情,淡然而安詳。如果不是去除了躁動,又如何體會寧靜的喜悅?

二、如何學習?
學習有幾個條件,其中學者的心態和教者的回饋最容易被忽略。法師很歡喜在擔任典座助理時找回了初學者的心態——只要專注在要做的事情上,以開放的心態認知新的事物,從錯誤中學習。人們往往會想向成功的人學習, 以為做了他們做的事情就可以成功。然而,很多時候並不是這樣。成功往往有很多因素和機會,條件環境變了,就不一定能成功了。而在錯誤中總結、反思、學習往往是更重要的一種能力。法師感慨於「大眼」法師謙卑的本懷,永遠保持平等的心態向每個人學習。常慚愧才能常進步。

法師也對於教導他的人經常的讚美和立即的回饋印象頗深。他以初學的角度感受到學者在受到稱讚和即時回饋時所受的鼓舞。法師又以一位典座僧的故事講述了平等心即是辦道。

法師貫穿始終的教與學的體悟令我不禁想到,身為義工,我們又何嘗不需要對自己心態做一個反思——自己是否還有開放的、向新來的義工學習的心態?是否能看見他們身上不同的特質或觀念而虛心的、歡喜的學習?對待新的義工,自己是否常讚歎、即時回饋鼓勵,幫助他們成長,而不是避免跟他們再合作?像法師感嘆的一樣,向「慚愧僧」學習,讓我們常以搭衣偈自省,保持初學的心態、謙卑的本懷,以平等心護持道場,成就道業。


三、傳承
傳承是什麽?是堅持一貫有的,保持原汁原味,不得走樣嗎?法師從Shasta Abbey的法脈追根溯源,又從日常的觀察和互動中總結體悟,發現其一貫保持的不是表面的模仿,而是根據所處環境局勢的變化而因地制宜,隨緣展現的變。他們保持當年翻譯的戒行儀軌,但也還在譜曲和翻譯新的唱誦。當看到新的學員到來,僧團的每一個人都很認真的記住新人的名字,有的甚至學習漢語。什麼是可以變的形式?什麼是要保持和傳承的本質?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主體年齡七十多歲的僧團中,每個人都是教和學的主體。這是一個老實修行的團體,又是一個活潑向上的團體,為我們樹立了西方弘法的榜樣。

聽完法師的分享,我感動於法師的自省和對弘法事業的認真態度。法師輕鬆幽默的說著故事,卻不斷地帶給我們省思。我們常說現代人學佛不易,富貴人難聽法。其實佛法又豈是哪一個人不需要的藥。財富爆棚的矽谷也是個壓力超常、憂鬱成風的重災區。如何使佛法讓這裡的人願意聽並且受益呢?這是法師提醒我們的課題。

◎文:三車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