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零碎時間怎麼用?時時都是用功的好時機

對忙碌的現代人而言,參加共修不易,然而卻忽略平日的零碎時間,時時都是練習方法的好時機,從最便利的持咒、念佛,到專注於當下,都是可以運用的。

對於定期參加寺院共修活動的人來說,無法參與共修時,心中多少都會有點失落。共修的團體力量,固能幫助個人在自修時將容易散漫的心拉回,在修學佛法的路上,助益良多;然而,離開了共修道場,如果平時沒有試著將修行的方法運用在生活上,再加上外在環境的變動,往往讓人的心念很容易會隨著外境起伏。


想要在生活中特別空出一段時間來自修,對於忙碌的現代人而言是很不容易的。共修當中念念清涼的心態,要如何找尋空檔時間,在生活當中反覆練習呢?當身所處的環境瞬間變化的時候,這些平時的累積練習,才能幫助安定心念,不隨著情況的改變而起伏、震盪。


和平醫院吳潣惠醫師,在經歷SARS疫疾而封院、隔離觀察的日子後,有感於平時修持的重要性。平時有打坐、持誦〈大悲咒〉、誦讀《心經》的習慣,讓她在和平醫院無預警的封院時,能以冷靜而安定的心來面對,幫助她更容易接受當下的情況,因而減少心理的衝擊。她說:『若平時沒有自修的習慣,當外境瞬間變化的時候,是絕對提不起方法來安定身心的。』


走在路上,或是等車、等人,甚至等待電腦檔案開啟的時候,心思總是容易到處紛飛,許多零碎的時間,就這麼不知不覺的溜走。而最佳利用零碎時間來修行的法門,就是持誦咒語與念佛了,念佛與持咒是基本的修行法門,在心中隨時默誦佛號或是咒語,專心於咒語或是念佛上,也會收到身心安定的效果。

收攝身心安定身心 持咒、念佛


和信醫院SARS專門病房護理長林淑楨,平時在進出病房、走動之間,或是不用思考的時候,心中便默念『阿彌陀佛』,她以數數念佛的方法:『阿彌陀佛一,阿彌陀佛二……』數到十再回到一。這麼一來,可以避免雖在念佛,心念紛飛的狀況。他說,隨時提起心念在佛號上,就能感覺佛菩薩時時與之同在。尤其在SARS疫疾的其間,必須從零開始設置SARS專門病房的壓力下,更能感受平時念佛的修行累積:『讓自己有信心能像佛菩薩一樣,用智慧和慈悲來解決問題。』


除了念佛,持咒也是不受時間、地點可以隨時修行的法門之一,咒語本身即包含了菩薩的功德、願力與加持,所以,持咒兼帶持戒、修定,產生慈悲心和智慧力,而能感通諸佛菩薩的本誓願力,去執著而消災業。如果能夠專心一意,反覆持誦咒文,也能達成統一身心,從有念而至無念的禪定效果。

在法鼓山因SARS疫疾,而發起『世人共祈願,持咒億萬遍』的祈福活動當中,學佛多年的陳雪子,更加提起精進心,利用做家事、搭乘交通工具等等零碎的時間,就在心中持誦〈大悲咒〉,將這份懇切祝福的心,迴向給因種種災難而受苦難的人們。持咒億萬遍的計數不執著於數字的累積,而在於具體的行動,時時提醒自己,便會善用每分每秒零碎的時間,精進持咒。

進入佛海增智慧 閱讀經典

隨身攜帶一本書,利用等車,等人等等零碎時間閱讀,也是很好的用功方法。只要是和佛法相關,具有正知見的書籍,都可以是閱讀的範圍。而現在講經或是法師開示的有聲品亦很普及,可以針對自己的需要,選擇合適的出版品吸收佛法。零碎的時間也可以讀經,讀經的方式可在心中默念,只要心存恭敬,不必拘泥讀經的儀軌。無論是閱讀經典,或是佛法相關書籍,都有助於法義的思惟和智慧的啟發,在一遍一遍的思惟經典法義的過程中,自然能調整觀念與佛法更為相應。

每天都要搭乘捷運上下班的邱蘭馨,在通勤的時間都會專心的讀著隨身攜帶的《金剛經》,從上車到公司,正好可以從容地讀完一部《金剛經》,平時在家也會聽法師講經的CD。雖然利用零碎的時間聽經或讀經,難免會被打斷,但透過反覆的聽聞和閱讀,經典的義禮仍一點一滴的進入思惟當中。

當SARS疫情延燒的時候,人人都必須戴著口罩,減少交談。這樣的經驗,就如同打禪七或是佛七禁語的規定一樣,會發現生活當中其實需要講話的時間並不多,反而可以回歸本心,和自己相處。

生活的細微處無不是自修的好時機,例如等電梯時,有人東張西望,有人因趕時間而焦躁不安,此時正可運用禪修的方法,將目光收攝,專注在呼吸上,既有放鬆的效果,也練習將心安住在當下。用餐時刻,細細咀嚼每一口飯菜的滋味,也是禪修。或者,在開始工作前靜坐五分鐘,將禪修當中放鬆的方法融入工作中。

行住坐臥有禪機 注意當下

在生活中除了日常的定課之外,隨時放鬆身心,與法相會。早晨起來,可以播放唱讚、梵唄的CD或錄音帶,讓梵唄的旋律充盈耳際,上班上學的路上,在記憶中的梵唄聲也有助於提起心念,在心中跟隨唱誦,辦公室每日的清潔工作,就如同灑淨一般,在一天的工作開始之前,潔淨如修行道場般的辦公領域,在這個過程中,無形中也為整個辦公環境祈福。

當勤洗手便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時,就連洗手也是自修的時機。《華嚴經‧淨行品》說:『以水盥掌,當願眾生,得清淨手,受持佛法。』每洗一次手,就在心中默念一次,維護了衛生,也提醒了自己時時受持佛法。在生活的細節中養成的修行習慣,一生都會受用無窮。

◎文:楊仁惠
◎摘自《人生雜誌》239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