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看見《心經》的包容美學

藝術家賴純純透過藝術來理解生命,《心經》的智慧,則使她更懂得觀看自己的心,不管是生命還是創作,賴純純在《心經》中,發現最大的包容。

1 995年的夏天,急遽改變中的台灣社會,充滿了許多不安的因素。甫從國外返台定居的賴純純,決心為台灣做一些事。身為藝術家,她選擇用藝術創作為台灣祈福。於是她來到位於觀音山下、有漂流美術館之稱的「竹圍工作室」,進行她人生中第一件《心經》創作。

這件作品以《心經》為文本,結合行動與裝置藝術,取名為〈心房〉。賴純純在有如廢棄工廠的展覽場中,七天七夜不斷地書寫《心經》,寫滿一張又一張的宣紙,之後用這些宣紙搭起一個空間裝置,並於其中擺置了一只金爐般的鐵塔。參觀的民眾在〈心房〉中來回穿梭,偶爾有人好奇地問她:「你在做什麼?」這不是一個很好回答的問題。展覽結束時,藝術家與民眾一起將寫滿《心經》的宣紙擲入鐵塔,然後一把火將七天的創作燒成灰燼。

「我的人生與創作沒有辦法分開,我在人生的某個關鍵時刻,總會出現儀式性的作品。」賴純純說。1995年的夏天,已屆而立之年的賴純純,藉由〈心房〉這個作品宣告階段生命的蛻變與重生,同時也透過一遍又一遍的《心經》書寫,找到安定自心的能量。

從練字到鍊心


賴純純與《心經》結緣始自書法。「我一直很喜歡寫書法,可是寫書法要臨帖,動作不順暢,呼吸也不連貫,於是我想到默寫《心經》。」《心經》的文句簡單扼要,寫幾遍就能記住,內容又極為深刻,尤其談到「虛與實」、「色與空」的問題,對經常思考創作的她來說都很受用。從練字,到鍊心。一開始,她只是單純地享受書寫過程的安定自在,經過一段時間後,她慢慢有了將《心經》發展成作品的想法。1995至1997年間,她一共創作了四件直接以《心經》為素材的作品,除了前述的〈心房〉外,尚有〈心車〉(奧地利,1995)、〈心田〉(香港,1997)、〈心土〉(香港,1997)。

於奧地利創作的作品〈心車〉與〈心房〉相隔只有幾個月,但是創作的概念已經明顯不同。作品同樣結合行為與裝置,也是由賴純純現地書寫《心經》,並將寫滿《心經》的紙卷穿梭懸掛於屋頂橫樑與地上的牛車之間;整個裝置看起來就像一台日夜不停轉動的織布機,而寫滿《心經》語句的紙卷,像一塊織不盡的布,呼應著佛教「無盡輪迴」的生命觀。不同於〈心房〉最後被投入火中的命運,作品在展覽結束後被局部分割,帶回台灣以另一個樣態繼續「存在」。

相隔兩年之後,賴純純繼續展出兩件重要的《心經》創作。1997年,在香港回歸前,香港藝術中心展出她的兩件作品〈心田〉與〈心土〉。創作這兩件作品的目的是為香港回歸而祈福,呈現出來的氛圍,有別於前兩件作品,呈現割捨歷史的淡泊情境,更有一種史詩般的氣度。

在四件《心經》創作之外,賴純純在過去十餘年間陸續創作「心系列」作品,比如受國美館典藏的〈心器〉,塑造出五種顏色的觀音雕塑,破除常人對「相」的執著;〈心火〉、〈心水〉等裝置,在在都指涉心的問題。這一系列創作中,可以得見《心經》對賴純純的生命觀、宇宙觀與藝術觀有莫大的影響。究竟《心經》對賴純純最大的影響是什麼?

從《心經》得到的創作啟發


「我從《心經》學到――不要用固定的想法看待世界……」賴純純說。「人生中,所有東西的形成不是必然,而是被養成、被教育而成。我覺得這個世界要變得更美好,人要更自由,就要去除框架。」生命是如此,創作亦然。曾經,形形色色的意識形態與創作理論困擾著她。「藝術真正要追求的是去意識形態,這是我從《心經》中得到的啟發。」

生命與創作的困惑,開啟她的《心經》創作。但是隨著生命的轉換,她的創作型態也跟著改變,創作類型、媒材使用與表現手法都顯得更多元。近年來她更積極投入公共藝術創作,抱回不少獎項。2009年她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兩組由心型壓克力所構成的裝置作品:〈無盡〉與〈無漏〉。這兩組作品延續了她二十多年的心系列創作,也呈現出藝術家經歷多年人生歷練後,對於《心經》的「色空」思想更深一層的體認。

身為藝術家,賴純純透過藝術來理解生命,追尋生命意義。然而不管生命還是創作,她在《心經》中發現最大的包容。「二十一世紀的藝術要更輕盈、更包容,像海洋一樣可以包容萬物。」賴純純如是說。

◎文: 徐慧娟
本文摘自《人生雜誌》http://www.humanity.com.tw/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