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生命真是業障嗎?

訪滿祥法師談面對重症

為什麼生病的是我?難道我真的是業障重嗎?


這是人們生病最常發出的疑問,尤其當罹患的又是重症時,內心忐忑不安,對生命充滿疑惑,
滿祥法師從佛法的角度,試著解開人們的疑問,一起尋找生命究竟的答案。

當身邊親友罹患不治之症時,不要說是如何關懷他、幫助他,甚至連如何面對親友,都可能產生手足無措和無言以對的情況,這時的安慰,只能給予短暫的溫暖,他們需要的卻是對生命究竟的解答,以及如何面對不確定的未來?

此一可能人人會碰到,卻不知如何面對的問題,具有多年癌症患者臨終關懷臨床經驗的滿祥法師,提出多年在台大緩和病房的關懷心得,強調關懷病患需要的不僅是熱情更要有專業,尤其他建議應在日常中即能建立正確的生死態度,尤其是透過佛法的觀念和方法,儲存自己面對生死大事,也是幫助他人的資糧。

生病出自業障?

論及一般人在面對罹患疾病時的各種反應,滿祥法師舉出,有些佛教徒往往會有「自己是莫名其妙生病,認為一定是『業障』所致」。所謂的「業障病」,真的是這樣嗎?或是,生病就是「業障現前」?

滿祥法師將佛教所說「業」的觀念,以各種譬喻與患者分享。他說,我們曾有的行為都會留下痕跡,即為「業」。有些痕跡能產生正面影響,有些痕跡則造成負面影響。所謂「業障」就是此行為不斷累積所造成的障礙,而非神秘的阻礙力量。舉例來說,閒暇時,有些人熱心公益;有些人卻愛打麻將,能一直坐很久不起身,甚至打上三天三夜的麻將也不喊累。前者,我們所做的業會產生良善的循環,例如心情愉快、神清氣爽等等,對身體有良好的影響;後者的負面作息,將導致身體負擔、疲累甚至生病,這便是產生了障礙。一般而言負面行為容易變成障礙,正面行為較不會變成障礙。但有時正面行為也會變成障礙,例如過度辛勤工作;而負面行為在適當處理後會產生正向力量,如「浪子回頭金不換」。

因此,從這個的角度來看,每個人的「病」大都是與日常生活習慣點滴因緣有關,然而還有一種「病」,不一定是「業力」造成,反而是菩薩發「願力」再來,藉由「生病」示現、教化眾生。

另方面,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大部分知道罹病原因,因此認為是「神秘的業障」致病的範圍越來越小。

滿祥法師接著指出,除了受到根本煩惱貪瞋癡影響產生的業之外,還有色身的四不大調引起,所謂四大是指地、水、火、風。尤其在癌末病人身上,四大不調似乎愈見明顯,「地」是肌肉骨骼,臨終者會覺得身體好像要陷入土中,像盤在地上的根拔不起來;「水」大不調的病人會大量冒冷汗;「火」大不調的病人會躁熱且全身發癢,體內像有一把火;「風」大不調的病人常有胸悶等呼吸的問題,偶有吸不到空氣的感覺。

其實生病或罹患重大疾病,並不是那樣一件可怕的事,讓人們害怕的是「死亡」的陰影,害怕自己永遠消失在世上,正確地說,人們唯恐被視為「我」的報身(色身)毀壞、消失。但是生病等於失去嗎?滿祥法師說道,一個人每天忙忙碌碌,生病反而讓人有機會停下來看自己的內心,檢查一下自己的生活作息,回顧自己的一生。有些患者生了重病才看到自己過去的成就,發現自己一生的努力不凡,也看到自己將孩子扶養成人;也有人覺得自己這一生對不起很多人,開始發起懺悔心。

又譬如知道自己罹癌的病人,首要之事就是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藉此重新面對自己,看清楚這場疾病帶來的是身體苦還是心理苦?為什麼會苦?苦的緣由是什麼?重新回顧生命旅程的足跡,同時也內省身與心的本質,往往可以警覺身體的痛是生理感覺,當生理的痛已過去了,心理的苦卻原地踏步,這種延續在心中的苦,讓我們覺得身心受創。因此,滿祥法師清楚地指出,我們該看清楚痛與苦的分別,痛是生理,苦是心理,痛既不可避免,痛過後,便別再延續內心不舒服的苦的覺受。

養護永不生病的內心

因此,每個人都應該勇敢面對「生病的契機」,藉由這個過程,病患、家屬、醫療人員和療護的志工與宗教師,共同獲得生命的啟示。滿祥法師認為,不管是宗教師或是家人,在陪病人走過幽谷時,看清楚問題及解決問題時一定要回歸到病人自己的身上,病人應該慢慢思索,「到底今天我這個障礙是由於病?還是自己的內心?」

此時病人比旁人更能多一點思考,或去分辨清楚,到底是病把自己打倒,還是自己意志力消沈把自己給打倒了。去思索如何治療疾病,以及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多給自己適當的休息及運動;若是預期死亡就要來臨,病人可以再思考如何安排及預先交待自己的後事。投入關懷的醫護人員和志工則要耐心地與病人建立互動,以朋友的立場自然地關懷,要瞭解病人,才有適當的對應方法。他特別提醒肯定任何人的價值,讓人們正確地明白生命的價值不在於活得長久,而在於當下的奉獻,創造永恆的精神生命,引導他發願利益眾生。這是宗教關懷始終不能忘懷的。

雖然病人常覺得自己得了不治之症, 好像是世界末日,再也沒有能力去做任何事,但是身為宗教師,滿祥法師常常到病榻旁引導病人,多從事有關心靈的活動。例如,從事美術活動、聊天或是回憶,多聊些自己喜歡的事。有些癌末病人從未有畫畫經驗,但在癌末期間,身體的痛苦萬分,但當有人拿起畫筆描繪他五歲的女兒,沈浸在回憶中就不感到身體疼痛,甚至一畫便是三小時。病人突然發現自己會畫畫,畫畫能幫助他轉移苦痛,生理性的身體雖衰敗,但是他卻能開發出無限的靈性的空間。滿祥法師點出臨終關懷最重要的目的:幫助不安的重症病患找回對正法的信心與歡喜心。「請他一起閉上眼睛,配合呼吸的韻律,用穩定的頻率、音調念佛。藉由感受念佛專注輕安的經驗,可以讓心重新獲得安定。」他分享了個人經驗中最有效的方法。就在時空轉變的當下,病人會理解到,身體虛弱只能限制自己的身體,但是內心活動卻不受限制,內心的靈性活動空間是可以自由自在的。

我們常說一個人包含身、心、靈三部分,身體毀壞,其實只代表喪失小部分功能,另外還有更多好的部分(心、靈)能善加運用、充分發揮。臨終關懷就是要建立生命積極的力量,即使在脆弱和微薄之際,滿祥法師常常鼓勵病人,生病就像賽跑,我們的身體正與內心在賽跑,一旦心跑輸了,身壞掉以後心也跟著無所適從。所以,我們的心一定要跑在病痛的身體前面,不受身體障礙。

鮮花的美麗,正因會凋謝

可惜的是,一般人不瞭解生命、成長與死亡是同時存在,每一次狀態的改變就是死亡,例如前一刻死、後一刻生。滿祥法師舉例說,一個人在未出生時,即在歷經死亡。人從受精卵開始成長,要長成胚胎,就得細胞分裂,每一次分裂就是每一次的死亡,每一次死亡卻又代表每一次的生成,如果我們一直執著於胚胎階段的話,永遠不會長出四肢、頭腦等各項器官,無法形成可愛的小嬰孩。

從此也能體會出,成長的代價必須捨去某些東西。甚至要把該破壞的組織破壞掉,人才能長出「人」的樣子,人的手是從一團肉漸漸由破壞細胞運作形成分開的五指,有些人多了根手指頭,就是破壞細胞沒有正常的發揮效果,讓手意外留下手指,可見成長過程中死亡很重要,無完整的破壞或死亡,就會造成「畸形」。

這些生長與死亡共存的道理,天天在我們身上上演。滿祥法師進一步解釋,人們每天從身體代謝出衰敗的組織,包括老化的細胞、尿液等,若無此細胞死亡的過程,人無法從嬰兒長到二八年華,亦不能成家立業、子孫滿堂,死亡其實是與人的成長相伴而來,人生從未離開死亡,報身與死亡亦同時存在,就像身體的皮膚會產生角質一樣,若不靠洗澡搓掉這些角質層,皮膚將難新生,皮膚有死亡,才能汰換出新的皮膚,讓每天看起來都容光煥發。

從生死一如的現象來看,死亡不是剝奪而是重生的機會,而人們無須畏懼死亡。如果沒有死亡,肉體無法成長,也不會有持續的更替;身體沒有變化,每個人永遠只是小嬰兒,無法體驗到青春少年的滋味。其實,瞭解死亡是一種過渡時便不會害怕死亡,畢竟人的一生有太多過渡,連人的念頭也是過渡,往往前一個念頭死掉後才會產生下一個念頭;身體的變化也一樣,從童年時期的看到自己老年時期的照片便能感受到。

對於某些人這是很難接受的道理,但是您會愛上不腐朽的塑膠花嗎?事實上,人們愛鮮花勝過塑膠花,原因就在於鮮花有開有落,能感覺到生命的變化。有一次滿祥法師帶著一位因癌症造成眼睛失明的十六歲的少女到花園聞一聞花香,她感受花朵的芬芳及生命力,法師便問她:「你喜歡鮮花還是塑膠花」?少女說:「鮮花!因為鮮花才有綻放生命的感覺,」但法師說塑膠花可以永遠不死,少女回答:「塑膠花的不死,代表的正是她已經死亡」。

就算罹患重症,卻正是迎接生命功課之時,病人在忙碌的生活中終於有機會重新面對自己,雖然身體有癌細胞,但也別忘記該珍惜自己所剩下的好細胞,讓他們繼續發揮應有的光芒。在預知自己生命將走到最後的時刻時,便能細細體會出人生就像四季更替,生命就算走到冷冽的冬日,隨之而來的便是新芽處處的早春。

◎文:: 紀麗君、陳漢傑

◎圖:法鼓山 北投 雲來寺

◎本文摘自《人生雜誌261期》http://www.humanity.com.tw/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