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入慈悲門,拜《梁皇寶懺》

隨著儀文,一佛聖號,一禮拜, 一遍又一遍地觀照內心,明白今日所受的果報,皆為無始以來所造的業,發願至誠懺悔後,並生起大悲心,代累劫的父母、六親眷屬等懺悔,願他們脫離苦趣,超生樂土,這才是實踐《慈悲道場懺法》慈悲救度的精神。


農曆七月,佛教稱為「教孝月」、「報恩月」,許多人會參加《梁皇寶懺》法會,來懺悔己過,報父母恩、眾生恩。俗稱《梁皇寶懺》的《慈悲道場懺法》,是所有懺儀之中卷帙最大的一部,因為內容豐富,懺期最長,拜懺者最多,素有「懺王」的美譽。

最慈悲、徹底的救度

在首卷儀文之前的〈慈悲道場懺法傳〉,記載了這部懺的由來,是南朝梁武帝為超薦皇后郗氏,懇請寶誌禪師等高僧制懺,從《涅槃經》、《法華經》、《楞伽經》、《華嚴經》等大乘經典中輯錄經文以及一千二百多尊佛菩薩聖號,編纂而成,是漢傳佛教中極為重要的一部懺法。

為什麼禮拜《梁皇寶懺》,能夠超度累劫眷屬與鬼道眾生?因為藉由誠心懺悔自己累劫以來所造的罪業,感恩人身難得,並生起大悲心,才能代為餓鬼道與畜生道眾生,乃至累劫父母、六道眷屬等曾犯下的過錯,進行懺悔與布施,使其親聞佛法,解脫生死輪迴,可說是最慈悲、最徹底的救度。

東初禪寺住持果醒法師譬喻:「拜懺就像先向人說『對不起』,對方接受我們的『心意』後,比較願意來聽經聞法,自然可解怨釋結、消災解厄。」

拜懺,是漢傳佛教特有的修行法門。尤其隋代天臺智者大師(西元538~597年),以大乘經典之思想,綜合南北朝時期所流行的懺儀組織,與天臺止觀思想結合,並以所親證的法華三昧,制定了《法華三昧懺儀》,也為中國大乘懺法奠定了修行的精神,不只是求得現世利益而已,也將由皇室主導的法會,擴及個人的修行。

1997年,為了紀念東初老人圓寂二十週年,農禪寺首度啟建《梁皇寶懺》法會,在聖嚴法師的《空花水月》一書記錄了當時的情況:「唱誦禮拜,法器如法,威儀整齊,要求嚴格,每天雖有一千至二千人共修的法會,卻沒有擁擠混亂以及散心雜話的現象。」參加法會的信眾,不只是來拜牌位、出功德、吃齋飯,而是參加共修。在法會裡,悅眾法師是領眾者,全體信眾是共修者,每一個人都要全心投入於禮拜、唱誦的佛事之中。

常在各道場指導《梁皇寶懺》梵唄唱誦的廣慈法師也強調,一場莊嚴的法會,以音聲為佛事,要引導眾人生起宗教情懷,進入懺法之中,人人用心禮拜、用心唱誦,才能圓滿一場攝受的法會。

今年八十三歲,一路參與農禪寺《梁皇寶懺》法會的資深信眾黃詹愛,對聖嚴法師改革經懺佛事的作法衷心敬佩,她說:「早期信眾參加法會都只抱著培福、做功德的心,但聖嚴法師在法會上開示,一再強調佛法的正知見,大眾在慢慢熏習之下,知道參加拜懺也是修行,不是大拜拜。」


因為,拜《梁皇寶懺》需要都攝六根:「眼」將懺文看得清楚;「耳」聞到梵音;「鼻」嗅香花;「舌」與口所念的是法;「身」禮拜;「意」發至誠,隨著懺文觀察其中的義理。同時邀請我們的累劫六道眷屬、怨親債主一起來聽聞佛法,出離煩惱,解脫生死,相信這是佛菩薩教我們證得無上菩提的殊勝法門。

〜 接 續 〜
《梁皇懺》,反射內心的鏡子
「《梁皇寶懺》的儀軌進行就像禪七一樣。」果醒法師認為,透過身體禮拜,是身業在精進;禮拜的同時,口中念著經文、佛號,是口業在精進;在念經拜佛時,我們對怨親債主產生慚愧心、懺悔心,這是意業在精進。

果醒法師表示,拜懺就是在實行佛所說的法,「拜」是禮拜諸佛聖號,「懺」是隨文入觀,止惡滅罪。《梁皇寶懺》從《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與《雜藏經》引用二十八個因果譬喻故事;透過因果譬喻故事,描繪出人們於日常中不易察覺的過錯,於懺文中一一點出。「《梁皇寶懺》與其他懺儀最大的不同,就像一面鏡子,禮拜者即能隨著故事一一觀照內心,並進而發露懺悔。唯有知錯才能改過,放下自我,進而體會到從『有我』到『無我』。」

著有《梁皇寶懺隨聞錄》的天臺宗諦閑法師也曾講解:「以此懺而消災,災消吉至。以此懺而滅罪,罪滅福生。明燈妙藥,雙喻懺法。以燈有破暗之功,藥有救病之德;喻懺有消災之功,滅罪之德,極相似也。」比喻《梁皇寶懺》就像明燈與妙藥,讓人重見光明,有病得癒。

懺悔真有這麼大的效果嗎?已圓滿禮拜一○八部《梁皇寶懺》的法鼓山三學院監院果慨法師分享,懺悔讓他產生「心力」,人要承認自己犯錯,需要很大的勇氣,當他誠心向觀音菩薩懺悔,讓他有勇氣「面對」自己所犯的錯,生起慚愧心,並「接受」過錯,進而去「處理」,向相關的人表達歉意,然後完全「放下」,深刻體會到何謂「懺悔得安樂」。

果慨法師分享:「懺悔以後,我在睡前自問,縱使即刻往生也沒有遺憾。」因此,法師經常以古德所說的「誦經千萬遍,不如做一遍」、「聞經不如行經」,鼓勵大眾多多拜懺。

生活中延續懺悔精神


拜《梁皇寶懺》,讓我們了解人身難得,要洗滌無始以來的罪業,一定要明白因果,進而生起慚愧、懺悔,並長養慈悲,繼而發菩提心、精進心,將修行的功德 迴向法界一切眾生,祝福眾生能「超」生樂土「度」脫苦趣。當法會結束後,也要延續法會修行的力量,積極地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覺察、懺悔,以智慧消除煩惱。

經常從香港來臺灣精進拜懺的郭永安認為,拜懺是深入檢視、反省自我身、口、意業的提醒:「懺文能強化我們的因果觀念,深信因果就會知道,現在碰到的事情,都是自己以前種的因,要坦然面對。而且不是拜一次就會記得,所以要持續參加、深化理解,才能真正受用。」

聖嚴法師曾在〈拜懺做什麼〉一文寫道:「懺悔,是教我們把自己的心放進佛法的水中去洗。拜懺的功用,即在於洗刷我們這顆染污著罪垢的心。」更積極的意義是,主動修行受報、自負責任,這樣的懺悔,才是真正落實修持慈悲法門。

今年就趁著報恩月,把握修行好因緣,一起來共修《梁皇寶懺》,邀請並祝福與我們有緣的眾生,共同圓滿一場冥陽兩利的莊嚴佛事!

◎文:邱惠敏
◎摘自人生雜誌360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