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原生家庭的烙印對人際影響

在中華文化的傳統中,家族裡有很多事情是不說出來的,為什麼?事實上,早期家族的環節,我們都用「角色」來彼此對待,例如父親是一個角色,母親也是一個角色。以前,人只要扮演好角色就可以了,父親要像個父親,母親要像個母親;父親對母親是夫妻關係,父母對子女就是父子、母女關係,全部都是「角色」之間的對應。可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要建構家人的關係,我們最欠缺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對待。於是,這些角色之間的投射和未完成的期待,就在往後的人際關係中不斷重現而不自知。

在時代變遷過程,我們的價值觀糾結、掙扎,我們的關係也在改變,從以前的大家庭到現在的小家庭,在演進的過程,我們一直沒有好好掌握關係改變的原則。也就是說,我們沒辦法看清楚角色裡的這個人,究竟是怎樣變成這樣的一個人。加上我們從小就沒有與家人建立起「你和我什麼都可以說」的習慣,家庭裡很多事情不說開,所以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樣一個人。等到事情發生了,或是某一個現象出現時,都已經是結果了。

有些家庭會為了一些小事吵架,可是那些小事的背後,其實很多都是難以言說、忍下來不說的話,漸漸累積出來的。當我們回頭去看這些行為是怎麼產生時,才能夠找到其中的脈絡,是什麼樣的因緣養成了現在的行為、習慣。如果我們可以理解,就比較容易用一個欣賞的眼光來看待。

當類似的欣賞漸漸多了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很多的關係是開放的,去理解對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如果不能欣賞他的行為,很容易產生誤解。

當我們了解每個人如何從他的原生家庭生存下來時,在與他的應對之間會漸漸知道,原來他就是這樣長大的,原來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那還有什麼好挑剔的呢?即便是不欣賞,也因為能明白其來有自,因此容忍、因應的方法也可以比較多元。

人與人互動的磨合,難在哪裡呢?就是既要先從整個時代背景看起,接著看原生家庭,還要再看到現在的家庭,最後才落實到每個互動剎那之間,真是變化無窮。這個「大時代、小視框」的現象,充斥在生活的每個情節之中。


文:楊蓓

本文摘自《烽火家人:從原生家庭看自我成長 》一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