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10316《快樂學佛人》第二堂~認識法鼓山

《快樂學佛人》第二堂~認識法鼓山


安和分院《快樂學佛人》於2014年7月19日進入第二堂課程,除了引領菩薩們認識法鼓山及創辦人聖嚴師父的行誼及悲願之外,為了讓菩薩們能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佛法的觀念轉化自己、利益他人,課程中也安排了禪修法門的介紹以及居家修行的種種,希望大家能夠時時觀照自己身口意三業,安定身心,邁向解脫之道。誠如果旭法師的勉勵,當我們可以解開、脫離各種習氣,等於是為自己鬆綁,如此將可幫助自己脫離煩惱,得到解脫。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學習以正確的觀念來轉化不善的身口意,並以正確的方法練習,漸次薰習,必然能夠領受到光明自在的美好!


當我們的生命有了佛法做為指南,就會常常感受到諸佛淨土微風拂面的清涼,來到法鼓山也是這種感覺,於是《快樂學佛人》第二堂課禮請安和分院常弘法師為大家介紹法鼓山及創辦人聖嚴師父。其中,心靈環保觀念的提出就是聖嚴師父留給世人最珍貴的禮物,法鼓山以此為核心理念,在聖嚴師父的帶領下,積極努力讓正信佛法更為普及,發揮佛教入世關懷,安定人心,安定社會........。總括來說,法鼓山提供了心靈安定及自我提升的服務,希望大家珍惜這份好因緣,或藉由課程或擔任義工來學習照顧好自己的身心,並利益眾生,共同承擔起安定人心、建設淨土這樣一份殊勝的如來家業。


菩薩們對法鼓山有了初步認識之後,為了幫助大家在學佛過程能夠得力,《快樂學佛人》課程除了介紹共修活動外,還提點大家居家修行的重要性,法鼓山行政中心常實法師在授課時說明,參與法會、課程、禪坐等等共修活動可以幫助我們安全穩定的成長,而居家恆課則是延續學習溫度。尤其,我們的習性已養成很久,需要時間來調整,每天的定課可以讓法身慧命一點一滴成長。因此,常實法師期勉菩薩們,在生活中常常提起修行的念頭及習慣,讓自己沉澱身心、安定身心,與他人的互動必定會更為平靜快樂,處理問題時也會更為周全。


同時,常實法師也介紹法鼓山另一個心靈成長的法寶,那就是禪修。法師說,忙碌的現代人很難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而禪修的好處就是發現自己的感覺以及情緒的波動,從中學習穩定情緒並淡化自我中心,一旦自我中心減少了,身心容易平衡,心量也會開闊起來,智慧自然開顯。不過,常實法師提醒,禪修的知見必須正確,輔以正確的方法,才會安全。所謂正確的觀念就是--禪在日常生活中、禪不等於坐、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以及平常心,而其方法則是放鬆與專注,時時回到當下,不管妄念、一心一意。


那麼,怎麼讓自己禪修得力,常實法師表示,就是持戒清淨,所謂,「持戒,便得不悔」,因為持戒可以讓自己少些煩惱,也讓他人少一點煩惱,這樣便能「不悔」,禪修時會少一點干擾,容易進步,故常實法師勸請大家皈依受持五戒,規劃好自己的生活作息,身心健康就不容易爆走,不變成不定時炸彈,使我們在人際互動之中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這就是禪修帶給大家好處,需要大家不斷地學習。

持戒的好處多多,安和分院常嘉法師緊接著也告訴大家持五戒、修十善的利益。繼第一堂課說明身業的修持後,第二堂則為大家講解如何照顧好自己的口業及意業。法師慈悲提點,健康的生活方式與身口意息息相關,其中,「口」指的是語言文字,希望人人謹記,語言文字除了幫助表達外,最重要的是用來關懷慈悲別人,不是傷害毀謗他人,是給別人積極增上的能量,而不是要給別人受傷沉淪的機會。至於「意」則是指思想觀念,是期許我們能夠學習不貪、不瞋、不癡,少欲知足,心平氣和,智慧處世。


另外,因應現代人使用網路相當頻繁,對於虛、實世界之間的相互影響並不留心,故常嘉法師特別分享臉書等虛擬世界的行為對於現實世界的影響,法師解釋了虛實相通的道理,提點大家在網路上的種種不當言行,其實都是在自己的八識田中種下不善的種子,所謂一切為心造,我們所處的環境、身邊的親友、自己的長相乃至世界,都是自己的心念感召而來,心念會助長實際行為,並在因緣俱足會顯露出來,因此,法師提點,身口意的「意」是心王,身口是由意念發動,故意念非常重要,網路語言要尊重別人,隨時隨地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多多讚嘆隨喜別人,以十善過生活。


課程最後,依例由安和分院監院果旭法師為大家送來締造美好生命的禮物,那就是聖嚴師父給我們的心靈處方「四要」。法師不僅分享自己在學佛之初因為「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受到的利益,也從影片「黑洞」的欣賞中,告訴菩薩們慾望就像一個黑洞,我們經常陷在其中而不自覺,尤其身處這個世代,好吃、好玩、好看的事物琳瑯滿目,故需要方法來幫助我們看清是需要、還是想要,是能要、還是不能要,而聖嚴師父提出的「四要」無非就是幫助我們個人減少不必要的煩惱,少些後悔,少些爭執,少些負擔,同時也讓社會處於人心知足,安定祥和的狀態。


果旭法師分享,貪婪其實是漸漸形成的,很多問題的產生都是來自貪欲,三皈五戒就像保護網,可以幫助我們不會被環境誘導,而四要就是方法,讓我們學習知足常樂,如果我們人人練習時時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清楚知道自己的需要,化解個人的想要,能要該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該要的,絕對不要,那麼生命就會比較平安,社會就會充滿安定的力量!

文.陳麗珠/圖.忠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