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觀生觀死觀自在」第二堂~好好學佛 是這期生命最平安的事

「觀生觀死觀自在」第二堂~好好學佛 是這期生命最平安的事


安和分院「觀生觀死觀自在」講座於7月1日禮請長年從事關懷工作的佛教蓮花基金會董事張寶方菩薩分享「臨終陪伴與關懷的藝術」,透過實際關懷案例,菩薩們除了解臨終關懷所需具備技巧外,更重要的不退轉的慈心悲願。張寶方菩薩也以「好好學佛,是這期生命最平安的事。」與大眾共勉,祝福每個人有限的生命裡,悲智雙運,自利利他。


面臨生死時刻,誠摯的關懷陪伴往往能帶給病人與家屬最大的寬慰,如何恰如其分地關懷他人?除了滿懷助人的慈心之外,同時也需要技巧、需要經驗,為此,安和分院「觀生觀死觀自在」講座第二堂邀請張寶方菩薩前來分享多年的關懷經驗,對於關懷的真諦,張寶方菩薩說,關懷或許是一個眼神,也可能是一個動作,關懷者與被關懷者彼此沒有距離,故所謂的「關懷」如同生死一般,並無固定的框架。

喪親不久的張寶方菩薩以個人經驗指出,哀傷狀況很多種,不僅僅是臨終,包括青少年面對自己家人生病、意外等等,悲傷若沒理解及重視,或有可能產生偏差行為,小則影響家庭,大則影響社會,所 以,若想擔任志工幫助別人,得時時觀察被關懷者的狀況,掌握必要的大原則,以免助人不成反而傷害別人。以臨終關懷為例,首先要讓病人感覺有希望,但不輕易承諾,例如陪伴時間等等,但也要把握當下,當對方需要幫忙的時候,通常是處在最艱苦的狀況,即時陪伴很重要。


「不過,由於不同志工帶著不同態度來陪伴病人,有的志工覺得自己對生死很了解,對佛法研究很深入,所以帶著想要拯救病人的心態來陪伴。又或者,我們會遇到很熱心,給予許多善意建議,例如秘方提供,倘若自己沒有試,不輕易將偏方給罹癌病人,容易產生危險。故切記勿將個人習氣帶入助人工作中,以免害了他人。」張寶方菩薩殷切叮嚀,希望大家謹守志工陪伴的基本態度,尤其臨終關懷心念很重要。


至於什麼才是恰當的陪伴心念?張寶方菩薩說,有的志工因親友過世而感到遺憾,以致帶著彌補的心態來陪伴。有的志工則是在生涯規畫裡,放入想要了解生死的課題,帶著好奇心態來陪伴。諸如種種不恰當的陪伴心態,不僅志工花費許多精力,而感到挫折,同時被陪伴的病人和家屬也受到很大的叨擾。對方到底需要什麼很重要,必須先辨識釐清,要觀察,有的病患或家屬的需求會變來變去,避免服務判斷錯誤,千萬不要讓服務對象產生過度期待,否則可能解決對方的煩惱,自己卻起煩惱,那麼就失去自利利他的本意。

對於有志從事關懷陪伴工作的菩薩們,該具備那些陪伴態度才能讓「想來陪伴」 變成 「能夠陪伴」?張寶方菩薩表示,其一是「空、無、觀、尊、榮」的態度,「空」就是沒有任何預設,分別心;「無」,意指不出意見,不隨意承諾,不評斷;「觀」,則是觀察,不急安慰,同時也學習觀己,觀因緣;「尊」就是尊重生命,接納差異,了解每一個生命都有其因緣,生命平等;「榮」也就是真誠,用生命把握生命,善盡每一刻。第二個陪伴態度是「生命的永續經營」,抱持一邊伐木,一邊造林的態度,讓自己生生不息,悲智雙運,讓陪伴成為彼此生命的美好時刻。


至於關懷的藝術部分,張寶方菩薩援引石世明心理師的觀點指出,首先是用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來覺察被關懷者,也就是不僅用眼看,更要用心去看,用慈悲心理解對方的苦;耳,指的是聽對方說話,且字字句句要放在心上;鼻,是指聞聞味道,若有傷口或藥物味道,會讓關懷產生距離,此時可戴口罩;舌,則是該講什麼話來關懷,要細細思量判斷;身,是留心肢體表現,這會讓對方自在或不自在;意,則是關懷的心念要單純,除此,也要經常沉潛、內省、轉念、調心,全力以赴,有挫折時,回到初發心,或向佛菩薩祈求給予智慧與力量,這就是關懷的藝術。

課程最後,張寶方菩薩特別以兩則關懷案例分享臨終病人的醫療決策以及長者關懷,以此勉勵菩薩們,關懷陪伴需要學習,每個人遇到困難時,都需要時間調整,也都具備創傷復原的能力,恰到好處的關懷很重要,透過關懷給予他人內在力量更是法鼓山很重要的心法。


短短二小時的分享,張寶方菩薩以「參究為何,才能迎接任何」,勉勵大家從事關懷工作要經常想想為何要做這件事,想清楚了,就能迎接任何困難,同時也鼓勵每個人帶著莊嚴的心從事關懷工作。

文.陳麗珠/攝影.陳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