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12/20《楞嚴禪心》講座第三堂~以眾生心為己心

法鼓山安和分院《楞嚴禪心》進入第三堂,菩薩們從煩惱迷霧中,慢慢撥雲見日,知曉出離煩惱的妙招--「三見行」。果醒法師持續在第三堂課中援引《六祖壇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及《瑜伽焰口施食要集》-「處處總成華藏界,從教何處不毗盧」期勉大眾,心有無窮盡的妙用,具足萬法,能生萬法,無須離開世間找回佛性,而是學習聖嚴師父,以身體為工具,以眾生心為己心;最終邁向成佛之道,與諸佛菩薩一般,心不住相,隨緣應物,悲智度眾。


佛用 眾生用


《楞嚴禪心》講座進入第三堂仍由果醒法師與果賢法師同步引導菩薩們契入《楞嚴經》的妙義,認識我們的「心」(佛性)如何顛倒,以致煩惱相續,又該如何出離煩惱,轉迷為悟。


果賢法師說明,學佛目的是離苦得樂,從此岸度到彼岸。離苦首先得知苦,苦的根源來自我們對世間的錯誤知見,執著好壞、對錯。至於從世間到出世間有很多不同方法,《楞嚴經》給我們的方法就是破除我們的妄見。


果醒法師以禪宗的「體用」來引領大家破除妄見,建立正確的知見,出離煩惱。法師解釋,佛性為體,功能為用,佛性產生動用的功能,通常會有相,能產生相的、感知相的,稱為心,佛心與眾生心都是一樣的,差異點在於操作模式,也就是「佛用」與「眾生用」之別。


法師進一步說明,其實,當下眼前的一切都是虛妄,是自導自演,所有外境都是無常、無我、空。但凡夫將這些外境當真,執著身體為「我」,陷入「認物為己」的顛倒中,與環境產生對立,產生有能所的動用。


佛則不執著身體為「我」,也不否定身體是佛性產生的功能,並利用身體當成度眾工具,自主自在運用身體。如同聖嚴師父末後偈「空裡有哭笑」,就是心中無喜好、無分別、不取相,因而可以產生無盡大用,產生哭與笑的功能,這就是佛用。

見性不失 見性無雜


之所以會出現「佛用」與「眾生用」之別,探究其源頭無非是眾生從真起妄。果醒法師以《楞嚴經》的十番顯見(真心的十個特質)援引《楞嚴禪心》書中提及的「見性不分」、「見性無雜」解釋,「見性不分」強調心性(佛性)沒有離開物,不要離開物去找心性;「見性無雜」是心性(佛性)無物,不要將物當成性。兩者均是說明,見性非物,非離物。心性(佛性)本身不是現象,現象卻是由心(佛性)變現,現象會消失,心性(佛性)不生不滅。


果醒法師慈悲解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並非相不存在,而是由心變現出來後,很快消失。這些相是佛性產生的功能,消失了,凡夫眾生覺得還存在,並將它誤認為佛性。例如黃金做的各種形狀飾品,沒有一處不是黃金,但它並不是黃金。要言之,黃金所形塑得飾品不是黃金,但沒有離開黃金。如同現象沒有離開佛性(心),但不是佛性(心)。


為何心(佛性)有如此妙用,果醒法師分享,佛性(心)是空,現象是物,因有空故,變現一切法。如《中論》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總而言之,心(佛性)無相、無不相,心(佛性)有無窮盡功能,但眾生操作模式抓取現象為己。


那麼,我們怎麼改善顛倒的操作模式,果醒法師法師以「六三一二」口訣期勉大家在日常中練習,所謂「六」就是六正見,包括都是我,都不是我(聖人無己,糜所不己);二,後念碰不到前念(法法不相知,法法不相到);三,無一主體在時空穿梭(無我、非我);四,日面佛、月面佛;五,自導自演;六,第一順位,指的是設定生命目標,例如發願藉著工作因緣,結善緣,或者發願與眾生互動就是期盼對方成佛。


「三」指的是「三見行」(轉境→轉心→轉知見);「一」是「一人一世界」;「二」是不觸不續。不觸斷無明,不續斷貪瞋。

以眾生心為己心


有了破除顛倒見的妙招,當落實於生活日常中,果醒法師以《六祖壇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及《瑜伽焰口施食要集》-「處處總成華藏界,從教何處不毗盧」期勉大眾,我們對於生活環境都有個人標準,都想改變對方或環境。其實,每個當下,我們都是練習轉念、結善緣的契機。當我們柔軟心相待,容易引發他人的柔軟心;以謙遜態度與人互動,也容易觸發他人的謙遜對待。


果賢法師總結,我們在娑婆世界的此岸,有苦、有樂、勘忍,是苦海,宗教提供了出離苦海的概念,讓我們有希望度到出世間的彼岸。為何迷失在苦海?若用心性特質及作用來解說,無非是娑婆世間的眾生特質就是「迷」,我們想要轉迷為悟,從染污心性轉轉染為淨,轉識成智,該用什麼方法?淨土法門用念佛法門,具足信願行就可到極樂淨土。


至於禪宗法門,原始佛教用三十七道品,幫我們從此岸度到彼岸。禪修則是很多種,其中一種就是楞嚴,說明凡夫眾生的「迷」來自錯誤知見,只要改變錯誤的知見,就可以轉迷為悟。


「但,我們不用離開娑婆世界找淨土,菩薩是不離世間而修世間覺,或者還入娑婆,不受人間現象影響,隨緣自在度化眾生。」果賢法師殷切提點大眾。


果醒法師也以聖嚴師父的畢生行誼,期許我們學習師父以身體是工具,以眾生心為己心,所言所行都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文.陳麗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