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選擇分類
日期
~
關鍵字

2014-11-26
這是一個晚上的時光,8點鐘。空間不大的大殿擠滿慕名而來的人們。 張光斗菩薩第一次接觸師父是因為製作《點燈》節目的關係。後來輾轉通過他的同修(太太)巧思安排,和一些經歷慢慢地接觸了佛法。最初接觸到禪修時,他說第一次打禪三畏畏縮縮地很是好笑,讓人回想當初自己的學佛經歷也為之會心一笑。
2014-11-26
觀音法會、藥師法會、地藏法會、《梁皇寶懺》法會、水陸法會……,佛教的法會種類繁多,許多漢傳的佛教徒是由法會入門。法會現場,梵唄清淨莊嚴,人人安詳攝受,往往讓人忘卻塵勞,滿心歡喜,有時還會觸動內心,感動得流下眼淚。因此,很多人都將法會當成定期的修行功課。
2014-11-26
當我們對於因緣的演變過程中,有比較深刻的了解時,對那個「認」,就會心甘情願;對那個「認」,才會覺得感恩。
2014-11-19
在中華文化的傳統中,家族裡有很多事情是不說出來的,為什麼?事實上,早期家族的環節,我們都用「角色」來彼此對待,例如父親是一個角色,母親也是一個角色。以前,人只要扮演好角色就可以了,父親要像個父親,母親要像個母親;父親對母親是夫妻關係,父母對子女就是父子、母女關係,全部都是「角色」之間的對應。可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要建構家人的關係,我們最欠缺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對待。於是,這些角色之間的投射和未完成的期待,就在往後的人際關係中不斷重現而不自知。
2014-11-19
佛教基本教義是「無我論」,因為若將「五蘊」分析審察,不能發現另有可以稱為「自我」的恆常不變的實質。但是,眾生卻因「我執」而起煩惱,造惡業,受苦報。配合五蘊法門,佛教的修習法是「四念住」:學習認識自己的身、受、心(包含五蘊之後三類:想、行、識)、法等四方面,使「覺察性」(念,awareness,mindfulness,略稱為「覺性」)敏銳且穩定(住,setting-up,establishment)。此法門不僅是導致身心平衡之禪定修習,也可以導向體會真理(法)的智慧修習。以《大念處經》為例,其修習要點是:
2014-11-12
達摩祖師的「二入四行」法門是今天法師開示的內容,「二入」是指二個進入禪門的修行方法:一是理入,另一個是行入。理入講的是頓悟法門,直接洞徹眾生的本性,也就是佛性。而行入則是層層進階、漸次修行的次第法門。 法師今天先講解理入-「藉教悟宗」,也就是藉著佛陀和祖師大德所留下的經、律、論等教義、教法來修行,就能達到證悟,所謂「悟宗」,此處的「宗」指的是「心」,悟到真心,體悟到真正的心地法門。而「深信含生,凡聖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覆,不能顯了」,此句說的是楞伽經的旨要-如來藏思想,相信一切眾生,不論凡夫、聖人,都具有相同的真性,也就是佛性。但因為被世間外在的麈,也就是妄想、煩惱所遮蔽,所以佛性無法顯現。既然如此,我們該如何做才能讓佛性重見光明呢?
2014-11-11
問:佛經為何是佛教「法寶」 答:「心無罣礙」、「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聽到或讀到這些句子,你可知道,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名句,正是出於佛教的「經典」。 許多人以為,佛教經典是是文言文,一定很艱澀難懂,或認為佛經是法會時念經用的書、要消災延壽才需要念經,其實,佛經的影響早已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2014-11-11
問:為何說「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答:所為經藏,是佛所說的全部經典。佛經是釋迦牟尼佛對當時的弟子們所說,在不同的場合、時機,針對不同的對象,開示說法亦有不同,後來弟子們做蒐集、記錄。這些經在當時並不是一部一部呈現的,只是因為在不同的場合演說,主題不一樣,每一個主題,就變成了佛教一部經典。 現在我們所熟知和普及的佛經,只有十幾部經常為人誦念講說,可是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說的經典有長有短,短的只有幾十個字,長的有幾百萬字。這些經典是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佛陀所講的不同法門,但佛法的原則完全相同。因此讀經要把握兩的要點,一是多讀,另一是精讀,兩者都是「深入經藏」。
2014-11-11
談到參加福田班的因緣,要追溯至2002年參加三百六十度禪修營時。當時學員18位,而內外護的義工菩薩也差不多是這樣的人數,他們無私的奉獻觸動我心深處。隨後參加的音樂饗宴、千人禪修,讓我見識到一個沒有常住法師的道埸,因為大家的願力,可以如此井然有序的進行如此龐大的活動。 因此,聽到三年才開辦的福田班開始接受報名,毫無猶豫的報名參加。
2014-11-07
此刻,小筆電桌布已更換為菩薩行、手機主頁面多了一張「萬丈紅塵身不染,空谷無人水自流。」的便條、耳邊響起四眾佛子共勉語的音樂。寫心得的氛圍好像都醞釀好了,但還是如此難以下筆。 我想,我已經開始想念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