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選擇分類
日期
~
關鍵字

2018-08-16
懺悔的時候,有所謂的七種懺悔心,藉由這七種心,一方面對自己產生深刻而強烈的提醒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喚起無我的空觀。 1.生大慚愧心:唯有對自己的言行生慚愧心,才能進一步有懺悔的意願。 2.生恐怖心:知道自己所造的罪業深重,知道業果的報應不爽,而生起擔心命終墮入惡道的恐怖心,這種怖畏心,能提醒自己隨時隨地注意身、口、意三業。 3. 生厭離心:知道生死流轉的恐怖與無奈,並能因此對流轉之苦產生厭離心。 4.發菩提心:不僅自己生起出離煩惱的心,還要希望眾生也遠離流轉之苦,發起無上菩提心。 5.怨親平等心:慈悲對待一切眾生,不分親疏、遠近因緣的人,也不論對方是否對自己有害或有益,都平等沒有差別,就是「怨親平等心」。 6.念報佛恩心:我們能從三界火宅中得救度,應要感恩佛菩薩的慈悲智慧,以及諸大善知識的指引,因此在懺悔業障的同時,也應生起感恩心。 7.觀罪性變:以佛法的究竟義來看懺悔,知道罪性本空,一切都是因緣而生、顛倒妄執而起,所以既仍能積極懺悔罪業,也能在懺悔之後,放下心中的罣礙, 以清淨心繼續精進修行。 ---本文摘自《人生雜誌419 》
2018-08-15
拜懺,又稱為禮懺,就是禮拜諸佛菩薩,懺悔自己的一切罪業。 凡夫的言語行動,如果加以深切仔細考察,可以說經常都在犯罪造業。凡夫的生死輪迴,即是由於各自所造的「業力」所牽引,如在過去世中不曾造下罪業,現在便不會再做凡夫,如果今生斷除了一切罪業,當下就是聖人的境界。 凡夫是很苦惱的,對於過去生中所帶來的罪業,無可奈何;對於今生已造的罪業,也無可奈何;從今以後要想不再繼續造罪,仍是毫無可能。因此,我們偉大的佛陀,即以大慈悲心,為凡夫眾生,說了一個懺悔罪業的法門。 前面所說的誦經,是讓我們對著佛法的鏡子來照,現在所說的懺悔,是教我們把自己的心放進佛法的水中去洗。拜懺的功用,即在於洗刷我們這顆染污著罪垢的心。 所以,對佛懺悔,並不是求佛赦罪,而是求佛證明,向佛坦白自己所作的罪業,下定決心,不再故意作惡。對他不起稱為懺,對己認錯稱為悔。佛菩薩是如此的偉大慈悲與清淨圓滿,佛菩薩希望我們也成為偉大慈悲與清淨圓滿的聖人,而我們卻仍在自作自受的罪業中打滾,所以要懺悔。我們拜懺的作用,即是洗刷自己的罪業之心,好像是從沙裡淘金,漸漸地將沙淘去,就得著了黃金;我們向佛拜懺,漸漸地將罪垢懺除,就得著了清淨的
2018-08-15
焰口,是指鬼道之中的餓鬼。鬼道眾生分為三等:1.在生之時,做了很多善事,若投為鬼,便成福德大力的多財鬼,一般人所信的城隍及土地等神祇,即屬於此類的鬼神。2.在生時做的善事不多,若投為鬼,便成薄福少力的少財鬼,一般所信的鬼,多半就是此類。3.在生時慳貪吝嗇,一毛不拔,專佔他人的便宜,若投為鬼,便成無福無力的餓鬼,一般人所說的孤魂野鬼之中,即有餓鬼。這一類鬼的食量極大,喉管卻極細,有了食物也難以果腹,何況由於業報的關係,他們很難見到食物,縱然得到了可口的食物,進口之時,卻又變成了臭穢的膿血,所以他們常受餓火中燒,烈焰從口而出,故名「焰口」。 佛陀慈悲,說了好多種神咒,例如淨業障真言,變食真言,開咽喉真言等。凡是依法誦持這些真言神咒之時,被召請前來的餓鬼們,就可仗佛的神通願力而飽餐一頓,飽餐之後,再為他們宣揚佛法,勸他們皈依佛法僧三寶,為他們傳授三昧耶密戒,永脫鬼道的苦惱,這就是放焰口的作用和目的。 因此,放焰口對於鬼道來說,等於是無限制的放賑,所以又叫作「施食」。如果你的亡者親友,並未墮落於餓鬼道中,放焰口就相同於代他們做了放賑濟苦的功德,所以也是有用。 ---本文摘自《學佛知津
2018-08-02
會期間,想要利益大眾,最立竿見影的方法是財布施,有的人以體力、智力、技術擔任護持義工,更多人則會隨分隨力贊助法會。常見的法會功德項目, 如打齋、甘露法食、護持道場、供僧、超薦、消災等,隨大眾發願,各有不同的 發心,都有感恩回饋、種福田、結善緣、隨喜功德、成就大眾修行的意義。 打齋供眾 「打齋」的原意是「齋僧、飯食沙門」。在法會期間「打齋供眾」,就是隨力提供與會僧俗四眾的飲食。當我們在享用齋飯的同時,也要感謝發心護持的人,自己也願以同等的發心,繼續供養往後參加法會的人,與大眾同結法緣。而大眾在法會期間虔誠熏修,身心清淨,提供清淨飲食給正在修行的人,有如供養清淨僧眾,廣結善緣,培植無上福田。 「甘露法食」又稱「贊普」,是在瑜伽焰口法會時,召請法界眾生前來聽聞佛法,以佛法的法食供養,令眾生皆能得度,同時準備供物,以持咒及說法的方式,把供物化為豐盛的甘露法食,讓餓鬼道眾生放下內心的執著,得到佛法的救濟。 此外,為了讓道場日後還有經費籌辦法會,也可以贊助護持道場,即是「供養三寶」。或是藉舉辦法會的機緣,供養出家眾日常的「四事供養」,即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等。 消災與超薦 大型法會的
2018-08-02
很多人以為參加大悲懺、梁皇寶懺,就可以讓罪業清淨,或是認為只要心裡知錯就可以了;事實上,並非拜懺之後,罪就沒有了,而是在坦白認錯與承擔之後,藉著發願改過,讓心得到清淨,進而放下心裡的牽掛障礙。 懺悔的功能 聖嚴法師在《正信的佛教》一書中指出,佛教確切地相信懺悔的功能。「懺悔的作用,是在毫不容情地自我反省和自我檢束;是在自覺心的警惕和自尊心的洗瀝,從此之後再不復犯;只要能有改過自新的決心,往事已過,不復追究,心地便會從罪惡感中得到解救,恢復平靜,這就是懺悔的功能。」 懺悔與發願 消災的原理,在於懺悔與發願。應該接受的果報,必須接受;但是在懺悔心生起之後,願心發起之時,未發生的果報也會跟著轉變。拜懺「消業障」的道理也是一樣,以佛法的究竟義來看發露懺悔,要能深觀罪業的本性,從而了解罪性本空,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不是固定不變的。只不過,罪性雖空,造作惡業的因果仍在,所以並非透過空觀就能除罪,仍要在生活中如法修行,真誠懺悔,並在受報之時了解那是必然的過程,坦然以對,不再造作新業,久而久之,身心便能逐漸獲得安定。 ---本文摘自《法會50問 》
2018-08-02
《梁皇寶懺》原名為《慈悲道場懺法》,可說是中國佛教史上部帙最大的懺法,一般佛教徒於消災、濟度亡靈時,常延請僧眾虔修此懺,為漢傳佛教中實行最久的懺法。 梁皇寶懺法會目的主要為普度六道眾生,期使人們藉由禮佛、誦經、懺悔的儀式中,讓六道眾生如懺文所說,反觀自省自己所造之業,生起慚愧心,並發露懺悔,以解脫苦趣;同時禮拜者自己也能夠經由禮懺過程,懺悔自己與累世親人所造惡業,反觀自省平日不容易察覺的行為、言語或意念是否有失當的地方,並且發露懺悔及發願改過。 緣起 相傳梁武帝的皇后郗氏嫉妒心重,出口如毒蛇,三十歲時突然身亡,由於生前瞋心重,所以死後墮為蟒蛇。郗氏有天現形於梁武帝的宮中,她向武帝訴說身形變為蟒蛇的原委和所受苦痛,懇求武帝幫助她脫離苦趣。梁武帝便請寶誌禪 師等人,依據經典要義,製定懺文十卷,並為郗氏舉行懺禮。法會結束後,郗氏有天突然在武帝面前出現,並向武帝道謝,原來她由於虔敬懺悔,滌除罪障,最終得以脫離蟒蛇之身,往生忉利天。 儀軌內容 只要至誠懇切懺悔,禮拜梁皇寶懺的感應例子相當多,因此,梁皇寶懺自梁代迄今一千四百餘年,成為一部相當盛行的懺法。文字優美的《梁皇寶懺》,擁有懺中
2018-08-01
修行的目標是開悟,禪師也教人開悟的方法,但為何祖師大德卻說沒有「開悟」這回事。例如夾山禪師對弟子說:「明明沒有開悟的法,你卻當成有,東奔西走追求開悟,像這樣的話,即使踏破鐵鞋也無覓處,你則因此失去智慧,成了迷人。」 期待開悟的人非常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希望早一點開悟,這種追求開悟的心便是執著。還有些人自以為已經開悟,其實是被悟的觀念所迷,沉醉在悟境的執著。 曾有弟子自認已經開悟,要師父印可,可是師父不承認,於是弟子就自立門戶自成一派,這其實是他們執著修行上的體驗,抱著不放。聖嚴法師也說:「有執著、有開悟, 那就不是悟,根本沒有開悟這樣的事!」 開悟不是知識,不是經驗,而是無我智慧的顯現,要將所有的相捨掉,連所有的經驗都要捨。不論是有的經驗、空的經驗、統一的經驗,都不是開悟。修行就是不斷地捨、不斷地捨,有什麼就捨什麼。在心尚未統一之前,雜念、妄想隨時都要捨,但是方法不能捨;有了統一心之後,連統一心也要捨。如果無此認知,進入統一心就出不來,誤把統一心認為是開悟,那個「悟」可能是英國倫敦的「霧」啊! ---本文摘自《禪堂50問 》
2018-08-01
很多人認為真正悟道的高僧,是不拘小節、放浪形骸,即使違反了戒律,也不影響他的修行成就。事實上,佛教的禪修者有三種戒律。第一種是「別解脫戒」,即如果你奉持其中一戒,就能在這個個別的戒條上得到解脫。以持守不殺生戒為例,至少你將會遠離因殺生而造成的惡業,而走向解脫的大道;第二種戒稱為「定共戒」,一個入深定的人,他的身心是不動的,由於制心一處,因此便不會有破戒的可能。 第三種戒是「道共戒」,這是指那些已經達到聖潔境界的人,在這個境界裡,他們的內心時時刻刻與正道相應,他們的思想、觀念,自然不可能偏離正道,也是不可能破戒的。他們不需要依靠任何行為的準則,或道德的規範,因為凡是他們的行為,自然而然地都屬於戒律的範疇。一個開悟的禪師必定具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是絕對遵守戒律的。若是出家人,必定堅守叢林清規。 在中國,那些修行深度不夠,以及生活不守戒律,放浪形骸的「禪師」,被稱作「野狐禪」或「邪禪」。 ---本文摘自《禪堂50問 》
2018-08-01
《大悲懺》是深受華人社會歡迎的一部懺法,幾乎每個海內外的寺院道場都會定期舉辦「大悲懺法會」。 緣起 這部懺法最初是由宋代的四明知禮法師根據唐朝伽梵達摩法師翻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簡稱《千手經》)編寫而成。《千手經》中的〈大悲咒〉,從唐朝以來普遍為社會大眾所稱念禮拜;而知禮法師在懺儀序文也說,雖然從小就會背〈大悲咒〉,但一直不了解其修持方式,出家從修習天台教觀,綜覽經典時,發現《千手經》既可以修觀,還能滿足舉辦儀式的需求,因而創制《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即現行《大悲懺》的底本。 儀軌內容 知禮法師保留經中的〈大悲咒〉和觀音十大願文,加入發露懺悔、禪觀等儀 軌,依《法華三昧懺》的架構發展為「嚴道場、淨三業、結界、修供養、請三寶諸天、讚歎申誠、作禮、發願持咒、懺悔、修觀行」等十科,整個行儀如要完備進行需要二十一天。 我們現在所沿用的《大悲懺儀》,則是根據清代的懺本而來。元朝以降,佛教教理研究式微,明末律宗大師見月讀體律師為了適應時代需求及眾生的不同根器,將知禮法師的版本簡化,重新命名為《大悲懺儀》,即今日通稱的懺名。其後,清代僧人寂暹法師再次修纂,制
2018-07-27
通常在法會的迴向儀軌中,法師會帶領眾人齊念「願我誦持這部經典的功德,迴向給往生的某某人」,或是唱誦〈迴向偈〉,藉此將誦經功德迴轉朝向他人,這是屬於心方的感應。 將功德迴向給需要的人 迴向,是將自己的心力,透過諸佛菩薩的願力,而到達所要迴向的對象,猶如天空中的太陽光經由一處的折射後,可以讓光線普照到另一個黑暗的地方,雖然這裡沒有太陽光的直接照射,也能接收到陽光,只要持有堅強的信念,都能將功德迴向給需要的人,對象便能接收到這份迴向而來的功德, 迴向展現慈悲心 將功德迴向給他人,自己的功德不會因此而减小。就像是一燈、能夠點亮許多燈,卻不會因為點燃其他的燈,而減弱了自身的光芒。 雖然有些人參加法會的目的,是希望將功德迴向給生病或往生的親友,或是為全家人祈福,但是佛教鼓勵大家將迴向範圍擴大,擴及親人以外的一切眾生,只要每做一件功德,便做迴向,這正是慈悲心的一種自然流露。 ---本文摘自《法會50問 》
TOP